不见之处的思考

作者: 李丹720 | 来源:发表于2019-11-18 23:08 被阅读0次

      于老师《杨氏之子》课例研讨

      文字/丹老师   

《杨氏之子》研讨海报

      11月16日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的课例研讨,是我第二次参与其中,由参与者到主持人的角色转变,对课例的深度挖掘,有了更灵动的思考。三个话题的设置,由解词到策略,到感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但是这一瓢在我们的层层渗透下,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于老师怎样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杨氏之子“甚聪慧”的?

      我的解读是:于老师在第二个环节“嚼文嚼字,细读文本”提到的主问题就是: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在于老师一连串的“追问”下,学生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说明小孩的聪明;儿应声答曰,说明小孩的反应很快;小孩听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回答得很巧妙。这三处都说明了杨氏之子“甚聪慧”。“会听、反应快、会说”,这是学生阅读的收获,于老师及时归纳。

      党老师这样评价到:李丹老师对于老师的主问题设置关注得非常好。对主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课堂教学可以步步深入,层层递近,另一方面也使得一节课教学目标突出。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而关键还在老师的文本细读能力。

      对于文章的学习就是这样“咬文嚼字”的过程,才能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细枝末节。这也是我要特别学习的地方。

      针对这个环节,党老师旁生出这样一个疑问:这个环节,会听,反应敏捷,会说,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老师只是追问,未做任何引导。若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发现不了其中的某一点,或某几个点,我们该如何引导呢?

      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堂上的常态问题。针对“应声答曰”,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的话,我会结合课堂氛围,设置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应声答曰”的意思。比如我问到一个问题,第一个孩子回答上来了,引导其他孩子来说这样的表现是怎样的。接近于抢答的状态了,这说明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反应很快,于是,我会还原现场:当我的一个问题抛出后,轩同学“应声答曰”,这样一来,孩子会理解到位,对杨氏之子的“应声答曰”就解惑了。

      课堂上老师的随机应变很重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甚至直接体验,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从于老师课堂上的解词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师的专业素养以及灵动性,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二.于老师指导学生文言文朗读的策略是什么?

      于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表情朗读”指导,并且在逐字逐句地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了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的范读。给予学生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于老师示范背诵课文,激发了学生背诵的热情,在第一环节,就将朗读和背诵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老师的范读让我想起来了徐文祥老师的一次分享,徐老师说,他范读课文,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听我的范读,我的语速变化,我情感流露的地方,你思考一下是为什么,这样的范读,才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采用挖空背诵,关键词背诵,情景背诵等形式,孩子们的情绪也是非常高涨。

      由最初的初步了解,到正确朗读,通常流利,再到最后的熟读成诵。前段时间在讲解《精卫填海》的过程中,也引用了此方法。课堂上不仅能够熟读成诵,而且学生自己感悟出精卫的人格魅力。

    三.于老师三个环节,你最欣赏哪个?

    于老师这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表情朗读,背诵课文。二.咬文嚼字,细读文本。三.读写结合,丰满文本。环环相扣,将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于老师的导入部分深深地吸引了我。于老师是这样跟孩子们打招呼的: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从表情中你看到了什么?(做面带微笑状)。有的孩子说:于老师很高兴。也有的孩子说:于老师好像很紧张。大概是因为听课的人多的缘故吧?于老师说:对。这么多人听课,是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更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别让我紧张行吗?——-大家看,表情是不是会说话呀?会的,所以我们要“察言观色”。

    靳家彦老师评价到:从表情入手,学会“察言观色”,为表情朗读做好铺垫。表情朗读,曾经有过这样的提法,其实它是有感情朗读的内容之一,情之所至,为之动容。如此开局,生动有趣,和谐自然,颇有新意。

      一节好课,一个名师课例,显性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丝丝光线,才是我们最需要追溯求源的光芒,敏锐的教学触觉是我一直在潜心修炼的一项技能。

相关文章

  • 不见之处的思考

    于老师《杨氏之子》课例研讨 文字/丹老师 11月16日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的课例研讨,是我第...

  • 1.“精神分裂”

    回味之处:1,《看不见的大猩猩》 思考:人类长期演化,对事物观察进化出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用于习以为常或...

  • 无题

    找一宁静之处 独自思考 思考人生百态 亲情 爱情 友情 找一宁静之处 逃避凡尘俗事 独自享受 享受避世之地的超脱 ...

  • 2018-08-08

    生死有大同 于不见之处有大恐怖 微乎哀哉

  • 智商与情商的区别

    很多人喜欢把智商与情商分开考核,在我看来情商和智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都是遵守大脑的思考逻辑,...

  • 咖啡语录

    最不合理之处往往是所有人都认为合理之处。 解决方法:换个方向,重新思考。

  • 情商与智商区别

    很多人喜欢把智商与情商分开考核,在我看来情商和智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都是遵守大脑的思考逻辑,也就是逻...

  • 情商与智商到底有啥区别

    很多人喜欢把智商与情商分开考核,在我看来情商和智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都是遵守大脑的思考逻辑,也就是逻...

  • 智商与情商的区别

    很多人喜欢把智商与情商分开考核,在我看来情商和智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都是遵守大脑的思考逻辑,也就是逻...

  • 好久不见的思考

    今天看到了许久未见的小学同学,从她家回来后本想着多躺会,但起来后看到举哥在搞卫生,我也跟着把碗洗了顺便拖了三遍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见之处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yi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