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与薄(1)

作者: 靳志勇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22:41 被阅读176次

    2017年5月22日,前闷,后凉。

    好大一阵雨。时而小雨,时而中雨,时而无雨……听着窗外的雨声,好像又大了许多。

    雨来了,天凉了,脑子也清醒了。趁着清醒,赶紧敲,赶紧敲……

    那些溢满心头的“字”伴着雨滴,和着雨声,紧溜溜地,落地,有声。

    开写——

    一本书,一段经历

    做人有厚薄之分。

    依稀还记得电影《手机》里张国立的那句“做人要厚道”,虽然他做人“不咋地”。生活中,当然也少不了“”薄情寡义”之人。做人的“厚与薄”并非正确与错误一样,泾渭分明,更多的时候,复杂,纠结,乃至“混乱”。

    读书也有厚薄之分。

    书,要读厚一些?还是读薄一点?有人说,由厚到薄;也有人说,由薄到厚。厚薄之分,实属无聊加无奈的“伪命题”。

    厚薄之分,可由读者说了算。想要深入其中,自然“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厚是顺理成章的事。若想要大概浏览,掌握架构,读薄一些,条理清楚,思路清晰。不过,并不全由读者来决定“厚与薄”,有些书,如《论语》、《道德经》,短短万余字,薄薄的一小本,恐怕一辈子也读不懂,读不“厚”。

    今天,我要说的书是朱自强的著作《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477页,370千字,分为上下两编。

    前有理论的阐述,后有结合课例的讲评,更归纳出常见的实用教学法,是一本好书,是一本难得的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书。

    口说无凭,上图——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 理论章 实践章

    这样一本“厚书”,我想尝试着把它读“薄”。

    起初,读薄的意义在于快速地梳理出文本的架构,将作者的思维模式清晰化,且将有价值的观点逐步内化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后来,在利用“百度脑图”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变得异常的艰难。这种艰难,不是软件的使用,而是对作者每一种“教学法”的思维梳理,如同“雾中看花”,实实虚虚,猜不透其中的逻辑关系。

    不过,还好的是,前期的精读还算是充分,要点作为“重点” ,一对一的勾画,这为理解作者的思维打下了还不错的基础。

    梳理中,不仅渐渐明白了作者的观点,理清了作者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教学法的异同、优劣、普遍性与局限性,等等。

    比上面这两点还重要的是,我又进行了一次自我的自觉的主动的“思维锤炼”。它所产生的价值,远远比读懂这本书,要大,要深远。

    甚至,两者既是融合,也是永远的两条“平行线”。说融合,只为读懂这本书而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开启“思维锤炼”,两者有密切联系;说永远的“平行线”,只因“读懂书”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活动,而“思维锤炼”却是高位意义上的哲学思考。

    好了!

    还是来看看《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下编《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的思维导图的自我建构,以及一言两语的我的“心式简评”。

    若图片小,看不清,可点击图片,然后放大,一切OK!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好庞大!

    荐读指数:❤❤❤❤❤

    荐读理由:十八章节,基本囊括了语文教学的所有策略,全面,针对性强。不过,但看这些教学法的名称,他们是相互融合的,作者强行把他们分类,不妥。细看教学法的内容,有不少观点是在不停地反复,不停的交叉,同一个案例在不同的章节中有些许的重复。如果作者能再精简、再合并,逻辑性再强一些,也许教学法的名称少了,但内容也能足够丰富,形式足够多样。看到十八章,说到十八法,情不自禁让我想到江湖人士的“十八般武艺”。这“十八般武艺”若真能烂熟于心、得心应手,那在阅读教学的“江湖”里定叱咤风云,掀起江湖的又一场“血雨腥风”。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学习研究的好书。

    教师提问教学法

    荐读指数:❤❤❤❤❤

    荐读理由:这一章节,足足35页,可见作者对“教师提问”的重视和高度关注。章节中,大量引用了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所谓的“反面”,并非一无是处,而是作者不喜欢,或者说是不欣赏的。比如,作者对特级教师王崧舟《去年的树》进行了针对性批评。而对蒋军晶《去年的树》大加赞扬。另外,本章节中,大量引用了日本语文学者的专著,甚至引用了日本语文的课文,加以阐释作者的观点。作者曾在日本长期留学,不难看出日本教育对作者的深刻影响。最精彩的是作者对《凡卡》一组问题的设计,堪称绝妙,此处,不妨细细读,慢慢思。

    朗读教学法

    荐读指数:❤❤❤❤

    荐读理由:这一章节,共15页。最出彩的是,作者对儿童诗《春雨》的朗读阐释,节拍、节奏、重音,以及背后的美妙意境,解读独特,说服力强。不过,此章节的后半部分,过于仓促,没有就实际朗读教学遇到的难题给予详细、准确的解答。比如,作者强调教师不能让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或“赞美的语气”的同时,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朗读方法。在此处,我依然一头雾水。

    语感教学法

    荐读指数:❤❤❤❤❤

    荐读理由:本章节,共15页。前半部分,作者对“语感”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回顾和有价值的评判。这部分真的不错。尤其是引入了古德曼关于阅读是什么的阐释,这种阐述和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一比照,可见中西方对于阅读的差别,这种差别,很有意思。我认为,背后应该是中西文化的差别。比较出彩的是作者对课文《万里长城》语言结构的分析,从结构入手发现“长城的形象”。再较为出彩的是引用了何夏寿老师《民间故事阅读教学课》,教师用方言讲故事,用故事里的方言与学生对话,使语感教学成为真正的言语实践。

    比较阅读法

    荐读指数:❤❤❤❤❤

    荐读理由:本章节,很短,共12页。初看起来,不怎么显眼。但是,文中的内容极其丰富,甚至每一项都可以成为一本教学专著。不知何故,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说,举例说,深入说。总觉得,有些“蜻蜓点水”,意犹未尽之感觉。还好,作者提到的诸多案例,网络是可以搜索到的,结合这些详案,再读读作者对此的评价,相信你,一定收获满满。

    选择教学法

    荐读指数:❤❤❤❤

    荐读理由:本章节,极短,共8页。作者对“选择教学法”的思考却很深入,实践也很充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少使用“选择题”,也很少在公开课上见识过。读完这一章,对“选择教学法”有了初步的新认识。选择题的设置,答案的设置,一门极高极深的大学问。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缺少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一教学法,难进行。值得借鉴的是,我们可以在某一个点上借助“选择教学法”,帮助孩子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同时也可以用在“语文命题”上,借此了解和考察孩子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程度,以此指导和调整未来的语文教学。

    陆陆续续,写了五章。写第一章的时候,异常艰难,尤其是”思维导图“的逻辑结构。有了第一章的经验,下面的章节的思维导图的构建越来越容易。

    这么一读,不知──

    是读“厚”了,还是读“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厚与薄(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sb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