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聊聊《后会无期》

聊聊《后会无期》

作者: 老具_66 | 来源:发表于2019-05-30 00:20 被阅读0次

    写于2014-8-9

    韩寒第一次拍电影,我是第一次评论电影。韩寒拍电影已经辣过老手,但我写评论纯粹新手上路,左右支拙,恐贻笑大方。

    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忠实地体现了韩寒一以贯之的鲜明风格和内涵,作为一个名作家名车手华丽变身的新晋导演,能开出别具一格的新篇,胜过去向任何人致敬什么的。同时也可以看出韩寒非常用心和用情去拍的,对得起当下流行推崇的“工匠情怀”,真正的情怀不是流行包装出来的,是“真工匠”,自然 “真情怀”, 因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关于韩寒,我们用比较俗的话来说,是“天才”作家出身。所谓的“天才”,只是比普通人更对“写字”爱好一些,倾注更多的精力而已。我们绝大部分人很难将精力如此“投资”在一种兴趣之上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恐惧。他能够在那么轻的年纪,就去放弃常人在用功追逐的事,而是忠于自己,近乎孤注一掷地去搞文学,描述刻画自己内心看到和想到的世界。此等心力,试问有几人可以做到?所以光凭借这一点,在某方面取得超出常人的成绩,是一点不足为奇的,是科学的。

    作家出身的韩寒,少年成名,行万里路,过而立之年,多年精进修炼,加上他的天然禀赋,他对世界的观察,社会以及人生的理解,人性的探索,自然有了丰富的积累。这为他推出一部比较成熟的电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会无期》上映以来,虽然也有非议,相比之下,好评更是如潮。一时之间,互联网的街头巷尾,热议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我想对文艺作品的东西,关键还是喜欢不喜欢。一部作品,会让人有共鸣,给人以启迪,让人有兴趣不断去探寻挖掘里面的内容,那我觉得就已经非常棒了。

    一部电影内容展示的内容是有限的,按时间算也就是100分钟左右,按画面的帧数算也就是10多万帧,而且大部分画面还是几乎差别很小。所以如何能让一部看似简单平淡的内容,表现出无穷尽的内容,这就靠导演的功底了。就是能通过一部电影,撬动观众的大脑,自动地激发起观众的YY模式,不断代入体验、遐想、共鸣、激荡;反复回味咀嚼;余音不绝,绕梁三日;思之深处,唏嘘感慨。观众会用自我的人生体会和阅历自发地兴致勃发地去解读诠释这部电影,在原电影的血肉骨架上搭建起更有深度、更立体、更丰富、甚至更多维度的“二次方电影空间”,赋予电影二次生命,是不是符合导演的本意并不重要,但能各自生长自圆其说,毫无违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那这部电影真的太成功了。一如之前李安的《少年派》 。

    举几个比较奇葩的例子:

    天才小熊猫能从中解读出一部特工卧底片;

    也有研究非正常人类心理学研究者能看出,其实这是一部有一个精神分裂的主人公成长的故事;

    当然更多地是一大波相同经历和阅历的人去切入生活地解读这部电影。

    电影传达出来的东西是主观的,“我见即是我所得,我思更是我所得”。我无意去驳斥别人的看法,只想讲自己的观感。

    先说说拍摄逻辑吧,韩寒自己也是电影迷的,之间曾经一段时间他的博客里,吐槽热门电影是一大看点,被他吐槽的导演估计也有一个师。所以自己拍肯定会注重这些逻辑上的问题,以免被人报一箭之仇。首先我看得出,这是一部非常注重真实的现实体验规律的视角去拍的,就是模拟我们在现实生活的感知场景及其规律。比如现实生活有个陌生人出现你面前,没有人会跟你交代这是坏人还是好人,你要相处很久之后才能判断;下一幕会发生什么,你无从预知。而在常规电影中,很多时候观众常常是“俯瞰苍生的小仙”,你早就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他们分别潜伏或者埋伏在哪个角落,阴谋阳谋你早就知道,甚至人的心里怎么想的,你都知道了。这种感觉可能很过瘾,但实际上是错觉。

    比如说,韩寒在拍旅馆那一段,各种角色陆续登场,有时甚至仅仅是一只手,你看不到手背后是什么面孔。事情逐步发展,如果你不爱思考,稍不留神,你可能就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甚至看到结果,你还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但是仔细看的观众后来才会发现,原来陈柏霖和冯绍峰是遇上设“仙人跳”的骗子,警察是假的,当然“小姐”也是假的,假警察是假小姐的三叔。通过一些前后联系的细节特征,你自己去想,才能感受到完整的事实。这就是在生活中真实事物发生的过程,现实里没有彩排,没有铺垫。因此也才会激发起有些观众产生思考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不是通常慵懒地习惯性地接受导演的“喂饭式信息”。 

    一部电影刻画情节或者故事,是要符合逻辑。不要有无缘无故地爱,无缘无故的恨。而且还能符合现实的可能,不失真,不造作,那就是一种境界。比如,江河是如何和小姐产生情愫? 小姐靓丽清纯的模样对于涉世很浅的宅男江河,犹如初次下山的小和尚遇到“老虎”,被吸引是很容易的。但如何让“小姐”爱上江河,却是个技术活。韩寒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细节,比如手机音乐响起是第一步,人们选择的手机歌曲,如不是流行歌曲,那么多数就是非常喜欢这首歌的内容。而以江汉老师的职业习惯,也很自然地就会去解读这首英语歌,而且他用了一种似乎很纯朴,很沉浸的语调,在那一刻,可以看到“小姐”怔住了,我不知道她想到了什么?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妈妈?还是自己现在的样子?还是自己的将来?总之,这一独特气场和氛围中,他们在同一个频道上,链接和共鸣也由此产生。这一段从心理学上理论上讲,跟王家卫拍《一代宗师》 里,让 宫二和叶问在犹如“华尔兹”舞姿一样的比武中产生了爱慕之心的场景桥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演绎这个姑娘是对男的感情?只能和他哥打哑语里面表达述说心曲,而不能于对方言说,因没到那个份上就不能做太多,分寸拿捏恰当;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她给了江汉他们买了一大袋路上吃的食品,足见有情有义,试问世间有几人会在送别时给你买一大堆吃的?像这样的细节在电影中是不着痕迹的,看似稀松平常不过,很可能会一闪而过。但是这可以看出导演拍摄的情怀和思量,越是很简单的“素材”,越要 “静心敛气,凝神固精”地去设计,效果上要达到胜过千言万语,如酱香型的酒,入口绵软,温和醇厚,回味良久。达到了中国人原本喜欢的朦胧含蓄、高雅广远的意境,而又会不脱离真实。有些导演更喜欢选择“猛料情节”,浓笔重彩固然艳丽,但偏离了本质。比如张大导演最擅长迎合人性的弱点,给观众看一些喜欢看的猛料镜头,导致观众的聚焦也停留于这些表面了而忽略了核心。如果从电影的戏剧性来考虑,或许这女的跟江汉走更会让人喜闻乐见,短时间产生浓烈感情,在效果上可能更绚丽,更诗意。但生活不是这样子的,能让电影完完整整贴近现实的逻辑,何尝不是艺术的苦心孤诣!纵然产生情愫,但这种情愫,就像风中的尘土,即使偶尔吹聚在一起,但是风向一转,又会散开。是不可能产生那么牢不可破的凝聚力,承载不起太多来自现实的顾虑和负荷。

    以上例子,主要是为了举例说明韩寒拍摄逻辑和风格。这样的例子很多,平实的逻辑承载平实的内容,平平淡淡,有时越能沁入到人的内心深处。

    一部电影肯定是包含了作者的价值观的,或者说有他的哲学理念。那么韩寒想体现什么价值观呢?影片中并无非常刻意去渲染烘托的某个中心思想。“听了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也道出了导演对“人生道理”效用的虚弱性、局限性的认知,其实这也是对普遍人性的观照。所以他既不是宣扬逆反道理,也不会强推大道理,而是顺其自然,你爱咋咋地,修为在各人,各人有各命。但是导演本人自己肯定是对道理有追求的,有厉行的。这从他的人生足迹亦可证明。所以影片里必然会悄悄地隐藏一些韩寒本人尊崇的价值观。

    比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问题。

    浩汉和江河,江河是个有点理想主义者,浩汉是现实主义的人。经历不同; 江汉一直在一个小岛教书,服从组织的召唤和分配,喜欢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对这个世界没有戒心,也没有太多物质需求。当然说透点,这种理想主义很可能是温室栽培出来的。而浩汉是进入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受到社会大学的教训洗礼自然数不胜数,就算本性淳朴的人,被现实伤害几次以后,99·99%会变成现实主义者,怀疑周围环境,对人充满警惕和戒备,不惮以恶意揣度别人,现实主义者宁可批判厌恶所处环境,但仍坚决于现实环境保持同步,以有理想为耻,认为那样等于幼稚。但渴望成功,渴望事业,浩汉讲的“成功”和“事业”其实都是比较空动的东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爱好。。浩汉和江河是好哥们,浩汉屡次表达对江河的担忧,甚至在分别的时,重重地道出对江河的担忧和否定,会认为他不适合这个社会生存,而自己应付社会是绰绰有余。但是最后,江河却成功了,浩汉却还在外地漂零,没有成功(这里电影已经用他的逻辑说明了)。江河并非是导演故意“赐予”他成功的,其实江河的成功是导演用自己来给他“背书”的,甚至替身演员周沫也最后走上了成功的红地毯了。像江河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梦想主义者,虽然很少,但成功几率还不低,你看“中国好声音”,高手每一个都是怀揣音乐梦想的,对音乐的热爱和偏执。只有有梦想的人才会热爱,只有热爱才会放弃其他,只有热爱才会坚持。

    另外在处世方式上,他自以为掌握了适应社会的所有的“经验”和“伎俩”,可以游刃于社会,然仍只是勉强发展,这样的例子是不是俯仰皆拾?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内心筑起了铜墙铁壁的人,别人怎能了解你真面目?会往别人衣服上擦尿必被别人嫌弃;如果人们看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世界就会呈现复杂在人们面前。

    有人说,影片是讲述追求自由的精神,其实整体基调并不是,虽然他们是一场远行,但这场远行跟我们常见去戈壁探险,穿越沙漠感觉完全不同,这只是一次目的很明确很务实的多任务之旅。只是阿吕的出现,倒是带来一股追求旅行的感觉,但这应该不是主要的。阿吕这个人物的设计,也符合韩寒的逻辑基线,就是贴近现实,刚开始他出现时,给人感觉有追求自由的精神,对妻子的深情,把两人都感动了,观众也兴奋起来,大漠孤烟直,这三人就好像会英雄相遇,豪情义气将上云霄,轰轰烈烈要走一回。但是随后却戛然而止了,在他们最后一起愉快地尿尿之后,阿吕骗走了他们的车,江河哥俩的信任和热情碎了一地,让人瞠目结舌。阿吕是骗子么?阿吕讲过的全是真的么?开车走有苦衷么?没有答案,无法验证。但是这就是现实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你信任的东西可能瞬间背离你,你以为的真相是真相么?你该怎么处理?是完全不要信任,还是局部信任?还是先去学会分辨,再去信任? 

    阿吕骗车这个案例合理么?只是搞笑需要么?跟批判社会有关系么?阿吕骗车很像社会上的有种不良想象,就是本质不坏并无前科的老人摔倒了,却去讹扶他救他的人,目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国民之困。这种现象之所以会有普遍性,其实是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的。如果一辆自行车被偷,很可能被偷的人会去偷别人的车,一来是找补损失的人性本能;另外是由于别人对他先做了不好的事,他再去对另一个别人做坏事,道德上的羞耻感会大幅减小的。道德的沦丧也是这样一个多米若骨牌的效应。

    影片有太多让人玩味的地方,金句语言,精致的细节,音乐。很多地方都倾注了韩寒的极致3D打磨,让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变得有丰富意义;每一个点去看,都是一片风景。篇幅太多,不能一一展开。难怪会有人多次去看好几遍,每次都可以发现新东西,或者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

    虽然《后会无期》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我认为这是一部文艺片气质非常浓郁。因为它里面确实没有太多“惊艳的”内容,也难怪有不少观众觉得不好看或者看不懂。但是从它的表现手法以及激起了那么多的观众的反响和思考,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是一部成功的文艺片的。因为文艺片的使命就是让人去思考的。

    最后感觉“后会无期”这名字也是非常文艺的,因为非常有哲理的味道。“后会无期”不是特指不再相逢,也指相逢无定期。就像古诗有云:“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对于人生旅途来说,后会无期几乎是一种定数,一种必然。不断相逢,不断分开,我们遇到过的太多人,就算我们生命中的曾经很重要的人,随着我们越往生命深处走去,都会面临一种后会无期的分离。就算爱人间一辈子白头偕老,如果人有下辈子,都不会再相逢。且行且珍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聊《后会无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sp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