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和Gay男蕾丝,都喜欢在这里蹦蹦跳跳。多数是随性表演,少数是杰出原创,部分是跟风模仿,所有的人都在看。
我也是个喜欢看戏的,既然看,总有些实在看不过去,心里就唠叨“发这玩意,真烦人”,嘴上忍不住想说说。
但是舞台这么大,怕某天被朋友看到,万一真说中了他会伤和气,所以这朋友圈“烦人”十诫,就只能温柔说说。
第一诫,请别在朋友圈乱祈祷。
不知上帝有没有开通了微信,很多人的祈祷转移到朋友圈了,以前烧香拜佛,庙里供个神像,我还能理解这祈祷的来龙去脉,张小龙又没有把哪位大仙的神位安排在这,怎么就爱上在朋友圈祈祷了?
也不知道这人是信佛还是信道,反正祈祷起来我也不好意思说什么。祈祷得多了,总觉得对方的朋友圈像个庙会,日常里到底是不是虔诚为善呢?也没法判断,为了避免自己产生怀疑对方的心理,从而玷污了神圣,干脆不看对方朋友圈好了。
第二诫,不要乱骂一通。
分两种情况:乱骂人、丧心病狂地骂自己。
首先说骂人。这种通常不说事情,不指名道姓,一顿痛骂。也不见得骂词精彩,净是些粗俗的性器官和性动作词语,这样的朋友圈无异于泼妇骂街,让人避之不及又给自己形象抹黑。
在大家看得到的一个地方无理取闹,本身就略显幼稚还不明,这朋友圈最终受损还是自己的。
要么骂得艺术感一些,见过网上骂得优秀一句是:“你哪家学校毕业的啊?你讨人厌的学位都修到博士后了!”啧,骂人都显得有文化,内容饱满,从设问到回答一气呵成。
再说骂自己的。个别狠心的人,经常骂自己,骂得也惨绝人寰,“我不配活在这世上”、“我是一个烂人……”请允许我插一句,世界上不容易的人每个墙角都是,骂这般是为啥?极力贬低自己会好受些?
本想好言相劝,后来想想还是放弃,老是骂这样贬低自己话,谁要拯救不了,干脆,还是不看了。
第三诫,别连发几条都是关于你怎么过节日的。
你怎么过节日,我都不在乎,反正你又不带我。九张图不足以表达你过节日的精彩,那就是你的表达有问题。
真有那么精彩,在手机相册可以慢慢看,你发一堆出来,我感受不到的,可能留下印象的就那么最好的一两张。
还有发旅行照的,一连发好几条,要是不在朋友圈完成这种晒的仪式,旅游就是白费了。而且文字当中还透露出唯恐别人体会不到精彩之处的语气,额外加上“所有”、“真是”、“啊啊啊”、“太赞了”等苍白无力的词语修饰。
还是那句话,如果把见到的世面说得又长又没营养,还不如不说。
第四诫,别过多发小孩照片。
小朋友发出来让我们认识下就好,又没有童星那么好看;偶尔笑着比个胜利手势有的家长都以为看到流星了,赶紧拍下来发朋友圈。
事实上吧,老实说吧,有些小孩本身长得不是那么好看,结果家长发多了朋友圈,无意中让很多朋友看了就觉得“这小孩长得真不咋样……”,这无形当中给小朋友招惹了一些来自成年人世界的鄙视,多伤人。
要是成年人无所谓,一个长得丑的人把自己发到朋友圈,等于说:“大家好,这是我的长相”。然后有人觉得“嗯,长得丑”,这没关系,这是个现实,作为一个成年人敢于面对惨淡的现实,但是对小朋友,别让童年收到隐形的不屑。
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大部分家长能够亲手培养起来一个活物,每一眼都觉得可爱,这是不可避免的“曝光效应”。但是小孩是你的小孩,不能代表这个“你”,而我们看的是“你”的朋友圈。所以可以发一些自己的,以免显得精力全寄托在小孩上,失去自我。
第五诫,不要在朋友圈放折磨生物的画面。
真,心,不,舒,适。
拜托,看一只野生动物被人为折磨,我只想报警把这人给抓起来,然后丢到监狱里捡肥皂。
第六诫,别老是教人怎么做人。
通常存在于三种人群中:一是做销售的,二是做教育的,三是不知道怎的就是喜欢教育别人的。
做人这玩意,都是第一回来到这世上,你的道理就能让别人过好人生?
教育圈的,不厌其烦地把教育内容摆在朋友圈上,见缝插针说道理。而且有时候不摆一堆名词术语搞得好像不知道你是搞教育的,什么互动式教学,课堂关系重组。
销售圈的,一天一个花样。今天教你学做打工皇帝,如何不当老板也能年入百万;明天教你做好老板,打工就是最愚蠢的投资;后天再回来教你,如果有100万该怎么投资。这期间让人充满幻想,但就是身份有点昏糊。直接输出的形象就是,三观都没有形成,直接来给别人教育如何做人了。
第三种,就是好为人师的,我不知该怎么说了。闭嘴吧。
第七诫,不用把墙外的花夸得特别香。
这一类,专注夸墙外的花香二十年。
今天这个省的朋友找到了,见了一面;明天,哟,一位泰国朋友,你说稀不稀奇;后天,弄了一位欧美的朋友,洋气,发达国家的,吃完饭还唱了一首中文歌。搞得好像多一位异地异国的朋友的就证明自己会变魔法似的。
有一次参加个活动,同行的一伙人认识了个外宾,合照后用英语发了条朋友圈。我就纳闷,这老外没微信,英文的朋友圈,是给老外看吗,他也看不到啊,那是给我们看?那说英语干嘛?
把墙外的花夸得格外香,总爱把日常打扮得悬浮在空中不接地气,结果就是显得自己没多少底气,靠华丽支撑着。
第八诫,不要在朋友圈公然调情。
有一女生发了条朋友圈,和男朋友一起做晚餐,我们作为吃瓜群众经过当然要点个赞,留个酸言。然后令人眩晕的时刻来了,她男友亲密回应,两人开始在朋友圈调情。这好比,原本一群朋友围着唠嗑,忽然有情侣两人大声说起情话来。
还有一种,两人还不是男女朋友,在对方的朋友圈上频繁暧昧留言,都看得出在狠撩对方。明明能私信聊的内容在朋友圈对话。我是觉得,要不你们直接去开个房,旁人都看得出来的东西,你们非得在朋友圈聊,是想把对方变成非正式备胎?
浪漫往往是从邂逅开始的,但注意,是邂逅,不是调情。在众目睽睽的朋友圈下调情显得矫情。
第九诫 不要跟帖跟错贴。
每有一位名人去世,一场浩大的“云悼念”仪式从朋友圈展开,一般人难免席卷到这场仪式当中,跟帖不掉档次,跟错帖就掉档次了。
虽然看朋友圈的人不全都是语文老师,但是对于亡者跟错帖这事,总是显得有点不忠不道,好好的队形串了个错误,恐怕这死者的最后一口气咽不下去,憋得难受起来在朋友圈吼一句才能安息。
网上有篇新闻叫《每死一个名人,朋友圈就要变一次灵堂》,想象一下,可以商量和张小龙商量,在朋友圈开个庙或者教堂,把上帝和鬼神请进来,串联起这趟业务。再补充块网上墓地,最好和民政局官方合作下,这样增大了群众参与度和信任度了。
第十戒 别海量广告。
发广告、投票,现已都被屏蔽了。没烦恼。
本来不怎么熟悉的,一发广告就变得面目可憎,更加陌生了。
他们为数不多的坚持毅力在朋友圈,只要有一个赞就能继续走下去。但是重复的宣传让人以为这朋友是台朋友圈游街广告车,忽闪而过就算了,一直重复在眼前算持续耍流氓。
生活里最值得重复的两件事,吃饭和睡觉。看朋友圈广告,不值得。
朋友圈这舞台,每天不可离手,赞与被赞之间带来不可多得的生活愉悦感,想起方蔚林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只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太过稀薄,才想攥一把叫好声在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