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典常谈》——《诗经》

《经典常谈》——《诗经》

作者: 山东董纯 | 来源:发表于2023-01-06 20:31 被阅读0次

是的,源头是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歌谣真可以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歌谣可以分为徒歌和乐哥。徒歌是随口唱的,乐歌是随着乐曲唱的。歌谣的节奏主要是靠重叠或者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面。字数的匀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重叠在诗歌里就失去了主要的地位。

有了蚊子以后,人们才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变成了最初的诗。记录这些事的人大多是乐工。春秋时期的乐工就跟后世的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做太师。太师搜集本国、别国乐歌,收集乐词和乐普。由于太湿是伺候贵族的,所以所收集的歌自然符合贵族的口味。用来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做的诗称作典礼的诗,讽刺宋美的是现实。现实是,臣子做了献给皇上的。准备让乐工唱给皇上听的。也可以说是政治诗。泰式慢保存下来的唱本大约有300多篇,被称为“诗三百”。战国时代贵族衰落。新乐替代了古乐,乐谱亡失。但有300篇唱词流传下来,变成为了后来的《诗经》。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和志两个字合成的。古代所谓言之和现在所说的抒情并不一样,那志关系着政治和教化。春秋时期。通行赋诗外交的宴会中,各国史臣往往会点一篇诗或几篇诗,让乐工唱来表达对对方国家的愿望,感谢和泽难等。都是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晚上下文的意思只讲一章中的一两句拉出来唱做政治的暗示。到了孔子时代。孔子也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询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他却将玉比作人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功夫。思无邪包括诗三百的道理。自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李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孔子的断章取义解读诗经。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的《诗笺》差不多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是断句取义。到了孟子时期,孟子追求所谓“以意逆志”,道是说要看全篇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这样的仪式正式的思想最先体现在《诗序》中。

持续氛围,《大序》和《小序》《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风是风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国风》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

复比兴的意义。手术最多。副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 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委婉讽刺即为谲谏。

相关文章

  • 《诗经》第四——《经典常谈》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

  • 【寒假导读】经典常谈之《诗经》,由来发展序有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起点。 《经典常谈》谈了诗经中的源头、发展历程、诗序的教化功能等。 读这...

  • 《经典常谈》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

  • 诗的前世今生

    元月23日,第十三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二诗 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经》是诗的祖先。后来有了楚辞,屈原大师...

  • 每日一记

    元月十六日 第六天 《经典常谈》第四部《诗经》 《诗经》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有风、雅、颂...

  • 经典常谈

    佩弦的《经典常谈》共十五章,前面十三章分别介绍《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

  • 经典常谈

    朱自清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仓颉造字 2,周易 讲究阴阳五行八卦 易传,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解释周易...

  • 经典常谈

    对于朱自清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散文当中,自从看了这本经典才了解,原来朱自清也是一个国学大家。对于经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 (日更84)经典常谈之三~诗经和三礼

    阅读书目:《经典常谈》27页~40页 《诗经》第四 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

  • 《经典常谈》拾零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常谈》——《诗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te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