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译文: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解读:
这一段为《孙子兵法·兵势篇》第四段,这一段孙子以“纷纷纭纭”和“混混沌沌”两种阵法为例,指出战争中组织治理严密的重要性,由此也衍生出作战“胜负之势”的差异。按孙子的意思,战争中要时刻保持“胜势”,也要时刻去创造“胜势”,否则就有由胜转败的可能。
同时也表明“势”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相对性,这种相对性随时可以转变。这样说大家也许不好理解,换言之,如果说战争中人、兵器、战备物资为硬实力的话,那么士气、谋略、组织管理等就是软实力。
硬实力形成的“势”基本是无法改变的,或者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是软实力形成的“势”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说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上一秒也许还士气高昂,下一秒也许就兵败如山倒,闪崩这种情况都可能会产生。
就像著名的“巨鹿之战”,双方的“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时刻都在变化之中。
秦二世二年闰九月,章邯击败赵军,攻占赵都邯郸。赵军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离部20万人包围巨鹿,自率20万人屯兵巨鹿南之棘原。赵将陈余、张敖、燕将臧荼、齐相田都等先后率军于巨鹿外围救赵,但畏惧秦军,不敢出战。
赵王歇遣使求救于楚军。为避免反秦武装力量被各个击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5万楚军北上救赵。宋义率军到达安阳,当时,不幸遇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宋义命士兵扎营,停滞不前。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以说秦军得“势”,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胜过赵军及救赵联军,可以说胜利如探囊取物,随时可以灭赵。但问题就是出了项羽杀宋义这个事件,导致了“势”的转换。
项羽看宋义表现出了“怯”,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楚军由“怯”转“勇”。项羽率军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精兵渡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随后亲率主力渡河,凿沉船只,毁坏炊具,烧掉营舍,每人只带三天口粮,破釜沉舟准备一战。
后来到了战场,项羽一声令下,楚军迅速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亲自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无比,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此战,项羽一战成名,成了诸侯军的统帅。项羽以劣势兵力成功地发扬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大败秦军,按《孙子兵法》来看,这就是人为在“造势”,本来处于劣势的一方,通过对软实力的整合,由败转胜,这些优秀作战指导艺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过去的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势”,就跟现代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样,尤其现代商业战争,各企业之间的“士气”显得尤为重要,士气高扬者得“势”。
有句话叫做:“人不缺打老虎的力量,缺的是打老虎的胆量。老虎在眼前的时候,你不怕它,你能把它打跑。老虎在天边的时候,你怕它,它能把你吓倒。”
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正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两智相遇仁者胜”,这三句话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依次递进,和《孙子兵法》中的“势”异曲同工。
很多的时候,我们碰到那些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人,我们也许更进一步,拿出“打虎”的胆量,也许就海阔天空了。这不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得势”了吗?当然,我们尽量以“仁”为做人宗旨,因为最终的境界是“仁者无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