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开始病并没有觉得儒经有多深,而且心底里多少有点瞧不起圣人,看不上儒经,只是觉得身为中国人对本民族的经典如此陌生是一种耻辱,想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熟悉而已。
2、禅的内涵是超宇民族的、方向之上的。他深知在事物的深处,有着更重要的东西,事物的表象呈现常构成迷妄,貌似的理解又加厚了迷妄,只有鲜活的体验、印证,才能掀翻迷妄,彻见真如。
3、这是一本谈禅的书,但是跟一般的谈禅书又不一样,它是一位天性与禅的本性相差甚远,并在禅的相反方向已走出很远的德国哲学家,关于自身如何在日本箭术大师的指点下,逐步跨越悟禅庐山的一道道难关,开始时怎样以指为月,后来又如何循指见月的体验性记述。
4、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人人都有成圣的潜力,只是人是否有恒志,能否去笃行罢了。
第一章弓道与禅
1、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弓道并不意味着用弓箭达到什么外在的目的,而只是为了使自身达到内在的目的,弓箭只是没有他们也照样发生的某种东西的一种假托,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只是在最后决定性的飞跃中起一下辅助作用。
2、禅和所有的神秘主义一样,要理解它只有当自身成为神秘主义者,且不受不正当手段的诱惑去获取神秘的体验所不容它获取的东西。
3、弓道很想像是学禅的预科学校,因为它使初学者通过自己的双手对那些原本不可理解的事件获得更加清晰的了解,客观的说,从已经提到过的任何一种艺术开始悟禅都是完全可能的。
4、从传统意义上说,日本人将射箭尊为一种艺术,奉为民族传统,但并不将看作体育运动,而是理解成一种宗教仪式,弓道指的不是运动员多少克可借由肢体的锻炼嫩里加以控制的那种能力,而是这么一种能力,它的来源要从炼心中区去找,它的目标在于射中心灵的靶子,以使射手只要是朝自身瞄准,甚至能成功的射中自己。
第二章 学禅缘由
1、在灰心失望中,我逐渐意识到,只有真正超脱的人才能理解 无执事是什么意思,只有冥思收心,一念不起摆脱自我的人才能跟超神合二为一,因此,我已意识到,除了经受切身的体验与痛苦之外,没有别的,也不可能有别的通往玄学之路,假如没有这一前提,一切谈论玄学的话不过是空谈而已。
2、不管怎么看,我发现自身仍站在上锁的门外,可我还死活禁不住不停的转动着门把,我对神秘的向往挥之不去,而一旦变得疲惫,又会升起对向往的向往。
3、只要有几分稍微靠近禅的希望,不管多长时间,我都愿意,一条迂回曲折的路,不管多么令人倦怠,对我来说,比完全无路可走要好。
4、因为禅摒弃一切教的迹象,因此,不要指望会在理论上使我得到满足,除非他首先从学习与禅相关的某种日本艺道开始。
第三章 神已拉弓
1、你做不到,这是因为你呼吸不当,如果呼吸得到,以后便会渐渐的形成一种节奏,因为通过这种呼吸联系,你不但能发现一切精神力量的源头,而且,你越放松就越能使这种源泉更充盈地流动,更容易注入四肢,吸气是收敛结合,屏气是让你把每个动作做得准确,而呼气是客服一切限制后的松弛与完结。
2、问题就在这儿,你在使劲想它,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来,就好像你没有被的事可以做。---呼吸时我学恩惠了如何不费力气的抛开自我,结果我有时有这么一种感觉,我自己不在呼市,而是我被呼吸。
3、大师为什么袖手旁观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强调正确的呼吸方法,真正的大师必定也是高明的老师,对我们来说,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要是一开始就叫呼吸练习,他就不能使你信服呼吸练习对你所起的某种决定性的作用,正像船只失事后,你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吃一点苦头,然后才愿意抓住它他抛给你的救生圈,以我自身的经验知道,大师对你及其他任何一个弟子的了解远远胜于我们了解自身,他能洞察弟子的灵魂,看到他们隐秘的自我。
第四章 放箭难关
1、大师仍然耐心地给我做正确放箭的师范姿势,我也耐心地努力照着他做,而唯一的结构是我变得比以前还要茫然,我仿佛是条蜈蚣,一心想着脚应当以什么次序行走好的问题,结果都呆在原地一部也动不了。-----不要去想该怎么做,不要考虑怎样去射!只有当射手自己不经意的时候,箭才能射的平稳,那弓弦必须像突然切过握住它的大拇指一样,而不要有意张开右手。
2、你做不到在合适的时机正确的放箭,就因为你没有放下自我,你不等待成功,却在迎接失败,只要这样,你就别无选择,只好自己唤起某种你控制不了要发生的东西
3、真正的艺术,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你越是一心想学会以射中靶子为目的的放箭,你就越射不好箭,靶子理离你也会越远,你的拦路虎是你的主观意愿太强了,你以为不经过你自身做过的事是不会发生的。
4、你必须学会正确地等待,你要放下自我,毅然决然的舍弃自我以及一切属于你的东西,除了无意的紧张,什么都不留下。
第五章 放下自我
1.以后来上课在路上必须凝神收心,把注意力集中在练习听力所发生的事上,经过任何地方都要做到,目不旁观,就好像世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是真实的,那就是弓道。
2.如果要箭放的正确,肢体的放松还须配以大脑和精神的放松,让头脑不仅灵敏,而且自由。灵敏来自于自由,而自由则基于本有的灵敏。。唯一的办法是通过破除一切执着,达到纯粹无我的境界,让内在的灵魂站在那无明源头的最高峰。
3.越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外界刺激物就越是隐退远去,这些刺激物带着一种沉闷的孔声渐渐隐退。开始还能隐隐扰人清听,后来就可发现如远处海洋的涛声,一旦习惯,就觉察不到,因而也就不再扰人了。…在放松状态下,如果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来,不久你就会感到自身被送到层层不可穿透的寂静之墙中。
4.不幸的是这种恍兮惚兮的妙境并不能持续多久,他要受到出自内部的扰乱。情绪、感情、欲望、忧虑,甚至各种思绪仿佛凭空跳出,杂乱无章,生灭不息,越是牵强荒唐,越是跟意守之物无关,越是徘徊流连,难以打发。…唯一的办法是继续平静的,不加理睬的呼吸,跟一切出现在脑幕上的东西建立起友好关系,将之看作习以为常的东西,平心静气的观照他们,直到最后看的生厌,渐渐进入类似入睡前的那种迷糊的状态。
5.借助于静跃,灵魂被带到自动振动的位置上,这是一种平和的搏动,只有在罕见的睡梦中才能感受得到,经强化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异常轻快的感觉,也能使人欣喜地确信自己能够集聚在来自任何方向的能量,以便能恰到好处的调控各个产品的紧张状态。
6.像水流进一个随时可以流出去的池塘,因为他是自由的,所以具有不可衰竭的力量,因为他是虚空的,所以能容纳万物,这种状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本原的状态,而他的符号——虚空的圆——对于站在里边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
7.一切事情只有当一个人处于真正无我的状态,当他自己不再存在的时候才能做到恰到好处,此时存在的只有精神,一种没有自我迹象的感觉,因而能做到以眼听声,以耳观形,纵横上下,遨游无极。
第六章以心传心
1、你感受到难受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放下自我。放下自我,澄心涤滤,除此不应练习任何东西。
2、如果我不放箭,箭怎么射出去?
它自己射出去,他答道。
以前我曾听您这样说过几次,让我换一种问法,要是我不再在那里的话,我怎么嫩忘我地等待呢。
它在最紧张的点上等着。
这个它是谁或是什么呢?
一旦你明白了这个它,你就再也不需要我了,如果我设法给你提供一个线索而不让你自身体验,那我就是最糟糕的老师,真该革职不配再教你你了,因此,我们还是别谈,继续练吧。
3.不要问,练!
第七章结业考核
1.我只想提醒你一件事,在这些年间,你已经换了一个人,,这正是弓道的意义所在,它是一场射手与自身意味深长的较量,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注意到,但是,当你回到自己的国度重逢朋友熟人时你将会强烈地感受到:任何东西都不再像以前那么和谐了,你讲将带着别样的眼光去观察,使用另外的尺度去衡量,这样的量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无论是谁,只要受过这种艺术精神的熏陶,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2.无艺之艺——如欲臻完美的境界,弓道的目标舍此莫属,谁能以兔角龟毛,且不用角毛而能中的,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无艺之艺大师。确实,他便是无艺之艺本身,这样,大师与非大师合而为一,此时,被认作是不动之动,非舞之舞的弓道便进入了禅。
3.我用不着叫你这么做是因为我知道你决不会放弃这种心灵弓道。
4.这不只是表演你的技艺问题,主要还是看箭手的心态,直到最细微的姿势,我首先希望你不要因为有人在场观看而乱了方寸,而应该镇定自若,旁若无人地完成仪轨。
第八章排除疑惑
1.既然弓道在人与人的竞斗中失去其重要性,只是作为一种高度精致的精神形式流传下来,那么,它之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其发展是不很健康的,我不能责备他们这么想。
2.生活在那些遥远时代的弓道大师。如果对之加以测试的话,他们对弓道本质的阐述跟今天那些以“奥义”为活生生的现实的大师所作出的该不会有质的区别。尽管过了许多世纪,这种艺道的精神依然未变——就像禅宗本身一样不会怎么变化。
第九章剑道印证
1.除了不懈的练习,他看不到别的出路,而他的老师一时也无忠告可提。初学者只有孤注一掷的去超胜他人,甚至超胜自身,他于是获得了高超的技巧,这使他已经失去的自信有所恢复,他觉得距离希冀的目标越来越近了。然而老师却不这么想——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初学者的一切技巧只会导致“他的心被剑夺走”。
2.他总是依凭他的技艺与知识,这样做,他便失去了灵觉现前,决定现在刺杀总是来得太晚,不能以对手之剑回击其人,答案是,除非学生变得无求无我,学生必须学会放下对手,而且还要学会放下自我,即使冒着无可挽回的失败的危险也在所不惜。
3.等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自身上时,他不可避免地把自身看作是不得不惜任何代表以避免盯着对手的斗士,不管他怎么做她的头脑深处仍有对手的影子,只是在表面上他放下了对手,而他愈是设法忘记了对手,便愈是紧紧抱住对手不放,他必须学会像无视对手那样坚决的无视自身,从究竟意义上变得无我无求,这就需要具有很大的耐心,经过艰难痛苦的练习。
4.从学徒到大师,期间要经过长年累月不知疲倦的练习。
5.常年坚持不懈的进修使他明白了生与死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是属于事实同一层面的东西,他再也不知生之畏惧,死之惊恐。他在世上愉快地活着——这正是禅的特征。但是随时准备结束这种生活,却不会因为想到死之而使心中有半点不安。
6.体现在技艺上,则是道术一体,道是术之本,术是道之用,术无道不立,道无术不行,两者同样不可分割。在教化上,儒家不尚空谈,而从六艺入手,但习艺的目的却不在艺上,而在悟道明道并进而合道,走的是习艺进道的路子。
7.在教化上,圣人善于因材施教,悟性高的教之以“以道驭艺”,根基浅的导之以“以艺明道”,不变的是内外兼修,本末并进。
8.《学箭悟禅录》最可贵的地方还不在于它生动地向世人展现了弓禅一味,人靶不二的禅境,更在于它真切地描绘了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悟禅过程中如何克服所遇到的种种障碍而进入悟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