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哲学家赫里格尔先生在日本向弓道大师学习六年,将抽象玄奥、高深莫测的禅和他在日本学习射箭的具体过程联系起来谈论,使得神秘的“禅”从仅可意会到语言可窥一二。
在这十天里,这本小书读了三遍有余,每一遍都有新的感触和体悟,同时结合每天的练拳更觉其中至理,恍如醍醐灌顶,更当常常翻读,摘录了一些精妙之理。译本还是有些语句比较晦涩别扭,作者用西方文字将东方思想讲得这么到位。用中文讲禅,都很难看到写得这么到位的东西。以后有机会定要去学学德语一睹原本。
下面摘录了书中的一些精妙之语以及结合自身练拳所思考的心得。铃木大拙在序言中提到“透过箭术的演练——不单是箭术,实际上在日本乃至远东其他国家所习练的所有艺术,我们注意到这些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既非单纯出于功利的目的,也不是纯粹为了获得美的享受,而是旨在炼心;确实,旨在使自己的心与终极存在相连接。因此,习射不单是为了中靶,舞剑不只是为了克敌,舞蹈不仅仅是为了让肢体表演某种有节奏的动作。”
练箭即在炼心,更重要的不在于精通哪门技艺,而是超越技艺的层面追求无艺之艺。更像古代所说的超脱术的层面去追求道,术只是一种方式,借由术的载体去领会道的韵味。与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能思想,却弱如苇草。然而,当其无思无虑之时,即可成其伟业。“如婴儿状态”一旦达到,人便会不思而思,其思如阵雨从天而降,如星辰闪耀夜空,如绿叶吐芽于和煦的春风之中。确实,它就是阵雨,就是海洋,就是星辰,就是绿叶。
为了达到无艺之艺,就需要无思无虑。古语有言: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这里提到的不思而思更像是把一切主观意识抛开,让自身的潜意识作主导,一切跟随心意而走,某种程度上更像中国古代提到的天人合一之感。
可能因为习练武术的关系,对文中所提到的一些方法与往日所学互相参照,很多昔日不解的关隘豁然贯通。武术与弓箭一样作为一种技艺,通向禅之所在,殊途同归。
射箭不是为了锻炼肌肉。拉弦时不能使用全身的力气,而必须学会只让你的两手来做,胳膊和肩膀的肌肉仍然放松着,仿佛是在袖手旁观。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完成以“神意”来拉弓射箭的条件之一。
武术同样讲究放松,更重意而非力,做到松而不懈方是正途。所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可见是同样的道理,武术也绝非锻炼肌肉,想走的更远更多的是在神意上下功夫。文中所提到的呼吸法如若能随时随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大有益处。平常练武也多注重呼吸,呼吸得益打出来的拳将截然不同。西方的冥想,东方的吐纳多是在呼吸上下功夫。简单至极却又很难时刻保持。
文中提到有时我自己不在呼吸,而是我被呼吸,这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形成一种身体的本能。练拳时无思无想,看似行拳走架,而是神意在引领我们的身体,就像呼吸一样是身体的本能反应,不需用意,而是随心。随着呼吸起伏身体也在起伏,心即万物,能降伏心猿意马则不远矣。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呼吸是每一个人天生就会的东西,是我们的本能,而通过锻炼我们需要能够时刻觉知呼吸,这是刻意的去觉知,再到之后应该是从不刻意去关注每一秒的呼吸,但时刻都在我们的把握之中。
“不要去想该怎么做,不要考虑怎样去射!”他大声说道,“只有当箭手自己不经意的时候,箭才能射得稳。那弓弦必须像突然切过握住它的大拇指一样,而不要有意张开右手。”
初一看觉得很荒谬,再细琢磨却觉得短短数语点出了真正的至理。大道至简,此话不虚。若普通人在技艺上能做到这一步必然业已成为大师级水平了。往昔一个前辈所讲拳不是你意动而后打出去,而是拳在此刻如弓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那一瞬间自己出去的。那时还有些不懂其中的道理,这次看到此书豁然开朗,其中所描述瓜熟蒂落之感及其形象生动,夜晚练拳之时更好地去领会箭在弦上,将发不发之感,对拳术的领悟也更深一层。
为此须做到神不外驰,而这通过意守呼吸便可以做到。有意识,且要近乎迂腐的认真练习,不久你就会感到自身被送到层层不可穿透的寂静之墙中,只知道你在呼吸。而要超然于这种感觉并不需要采取新的行动。
书中提到的种种呼吸技巧都曾有所学,可见虽是不同的技艺,但基础的功夫还是类似的,而且东方更习惯用一些玄之又玄的话语去描述这些,非口传心授易入歧途,而作者作为一个逻辑严谨的哲学家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去描述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且更易读懂而没有歧义,这是此书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在这种无求无我的状态,大脑充满灵觉,因不执着于任一处而意识无处不在。而它能够保持当下状态是因为即使当其与此物或彼物发生联系时,它也不是通过深思的方法抱住不放因而失去其固有之活性,而是像水流进一个随时可以流出去的池塘,因自由而具有不可衰竭的力量,因虚空而纳万物。
曾听人提过将脑海里所思比作川流不息的车辆,任车来车往与我毫不相干,却又能细细分辨出所思所想,颇似有种无论出了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岿然不动,不受外界所惑的感觉。超然于物外又身处尘世之中,历经种种风雨却也不惹半点尘埃。
射手跪在一边开始入静,然后起身,庄重地走向箭靶,深深地鞠一躬,像献祭品似的奉上弓箭,然后搭箭、举弓、拉开,在最高的灵觉警醒的状态下等待着。在闪电般放箭,缓缓呼气后,放下胳膊,向箭靶鞠躬,静静地退场。这样,箭术就成为阐释“奥义”的一种仪式。
这种仪轨在宗教中一直有所体现,从中体现的是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你信它才有效,不信则无用。诚于剑方能极于剑,足够虔诚则代表集全部心神贯注于一物,更易进入某种状态,从而体会技艺本身的神韵。仪轨并非无用之功,好比拳术的起手式之前其实十分重要,甚至更甚行拳走架,其要诀在于凝神静气,与周身之环境达成统一,也是通过仪轨让自身更加容易进入状态。
文中提到的以心传心看似玄之又玄,其实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弓道如此,武学亦如此,其中玄妙奥理非口传心授不可得也。很多时候与老师的搭手借此感悟老师身上的劲,等你明白了那是什么的时候你当然比从未见过的人更容易寻得。看似玄妙,但一直存在,只不过过往一直传得神乎其神,密宗的灌顶令不少人趋之若鹜,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多说无益。
由弓道及炼心,并给出了如何达到该境界的次第及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对于无论是习练某种技艺还是想了解何为禅亦或是对炼心感兴趣的人,此书不可不读,不论是初涉其中还是浸染已久都能有所得,常常翻阅更解其中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