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会发现——每一种方法如果做好,都能发挥很大的力量。但不少人学了很多东西,却做不出来;或者干脆没有去做,只是学完后收藏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并不缺乏方法,而是缺行动。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是有没有人再多问一句——在认知和行动之间,缺乏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拿到方法就能用,而且用得很好,而有些人就是束之高阁?
早在1977年,心理学大师班杜拉( Bandura )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发现一些人虽然很清楚知道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因为人们在知道该做什么和真的去做什么中间还差着一个巨大的鸿沟—— 我们只有内心判断我们能做成这件事情,才会行动。简单说,我们不仅需要认知,还需要“心力”。知识不只是要上脑,还要上心。
知道+自我效能=做到
班杜拉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1. 亲历的成败经验 :亲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人信心满满。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现在很多人对长跑有畏惧心理,可能就是因为小学时跑800米跑伤了。
2. 替代性经验 :看别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 社会说服 :就是身边其他个体的劝阻和说服。他人的说服力在降低自信方面的效能,远远比提高自信方面大。如果你有一两个这种尖酸刻薄毒舌的朋友,那简直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毁灭性打击武器。
4. 情绪和生理的影响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信。一个人生病、疲劳、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有自我效能降低的感觉。
在这里让我想起《富爸爸穷爸爸》中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穷,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一种社会的基因远远比人的个体基因更能够促成一个人的社会化成功,这就是自我效能背后的秘密。富爸爸他的做法是,很小就让孩子尝试去赚钱,将买来的图画册借出去,一个晚上赚50块钱,非常开心,让他们拥有成功的经验。
环境的影响,看到周边人的进步,才知道自己速度快慢。 我自己而言, 之前在扇贝背了一年半的单词,觉得个人提高不大。最近花钱买了个口语训练在线课程,每天半小时,我会觉得既然已经花钱了 ,就垚认真学好,目前看来效果还行。 对于我,花钱算是一个动力。
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缺一个拼图,就是“相信能做到”,你可以称为“自我效能”、“自信心”或者“心力”。你知道而不行动,很多时候就是缺乏点儿心力。从学习到行动,其实是一个上脑,上心,再上身的过程,你只有真真正正地学会了,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后才能让自我技能提升。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2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