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大学生活
选择读研其实是在选什么

选择读研其实是在选什么

作者: 白女巫 | 来源:发表于2017-04-02 10:48 被阅读49次

    选择读研究生,已经晋级为大学本科毕业的 ABC 选项,越来越多的人在人生中尝试去勾选。每每在图书馆看到各种带着考研字眼的书,就会想起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时期。
    近十年前,我带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执著努力,用上了我全部的力量,也堵上我全部的希望,结果如我所愿。那一刻,幼稚的我觉得此生已完成。很好笑,但那确实是我一直以来低到尘埃的人生中少见的亮斑。只是,这个亮斑日渐斑驳褪色,我始终不得其解。
    很多年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开始去假设,如果没考上会怎么样?看看身边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同学,大家都过得很好,高低区别并不明显,各有各的成就,也有各自的烦恼。
    当时,我选择读研究竟是选择了什么?如果能够早点开始反思,也许,一切都不会走到后来那么辛苦、绝望的地步。也许我当时就会坚定选择读博或者安心工作,而不是后来的摇摆不定,挣扎纠结以致虚度岁月。
    考研完毕,并非此生已完成,也绝非为自己学历镀金,那它究竟是在选择什么。我选择考研极其坚定,但完全是凭着一股直觉。是在多年以后,我才稍有领悟,我当年究竟是做了什么选择。

    论文写作里的那些坎

    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文科),研究生期间离不开一种写作——论文写作。
    研究生期间和本科期间不同,满耳听到的,满嘴说出的,都是学术词汇。以其中最常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为例,当有朋友好奇询问你最近在做什么时,你大概率会说,在写论文,想做个定量研究,可能要发些问卷。当一些高大上的学术词汇被抛出时,不明觉厉这面大旗会高高扬起。
    但是,当有人较真,抓住你问什么是定性,什么是定量。天天把这个挂在嘴上的你大概率会支支吾吾、哑口无言。教科书上是那么分的,其实也没仔细想过,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定量研究要建立假设,选择样本、抽样、编码以及分析数据,像理科的文章一样会有很多数据、公式的。但是,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应该做什么选题。写的过程那叫一个心累,写出来费了老劲,除了交作业,一点意义也没有。
    定量研究做起来好累,又没什么用,那去学点偏人文的研究好了,起码还可以对现实作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嗯,老师上课时“二两拨千斤”的分析很吸引人啊,一个现象经他一点拨就异常清晰了。只是,当你决定可以一试呀,叙事学、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话语等完全陌生且定义模糊的词汇全向你砸过来。
    “恩,我理论基础不好,需要先看书。”
    从导师给的长长书单中,拿起一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嗯,分析很精辟,很到位啊。原来艺术是对生活的摹仿啊,这个角度很新颖啊,这个分类很清晰啊。可是,当要你用这些概念去分析的时候,完全傻眼。完全没什么好分析的呀,分析两句就文思枯竭了。引用?原文没看懂呀,记不清啊,怎么引用。回头去找好累啊!
    站在若干年后在回顾研究生时期,当时颇为珍视的硕士研究生身份其实不值一提。其实,当你做出工作或继续深造的选择时,你是在选择以后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用流行语来说,就是软实力。

    你是在选择远离生活世界的抽象想象能力

    生活世界其实是个学术词汇,生活世界充斥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有一些历久弥坚,被称为永恒的价值。有些会随着时间、环境而改变,比如知识的价值。
    生活世界的丰富也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现象学就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在课上一再地叮嘱过我们,得出任何研究结论前一定去考虑是否违背常识,如果违背,则一定要回头去分析研究设计及实施是否有问题。
    在生活世界中,常识的积累会带来很多现实的效用。比如你天天要吃水果,如果你能看上去容易亲近,抓紧机会多和老板聊天,就能拿到较便宜的价格。那你只需要去学习怎么平易近人、和人聊天就可以了。
    但是,抽象想象能力培养起来很难,也难以带来直接效用。比如你想知道知识的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有什么样新的变化,你在能分析之前,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必须啃,借助它们才能建立分析框架。框架建立好后要去收集、整理史料,最后才能得出那么一两页的思想结晶。那两页思想结晶能有什么直接效用呢?可能是去作10分钟汇报吧。
    但是,抽象想象能把你从生活世界的参与者抽离出来,成为了观察者,你站得远,位置也在一点点填高。“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并不悲惨,反而会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
    再后来,你可以跳脱出生活世界的迷雾,对每一个现象都能辨识出里面的预设,知道这些预设都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你会对清醒的自我佩服有加,内心平静、幸福。

    你在选择远离现实实践的理论概括能力

    理论是源于实践,但都是在实践上经过了高度的抽象想象。如果没有合格的抽象想象能力,辨识出他人进行分析的前提,你看过的理论有如天书,更不要去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了。
    实践有实践的乐趣,写一篇短文,拍个短片,画个设计图,在真实的操作中,会碰到无数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像游戏打怪升级一样,会有无限的满足感。但是实践的单纯、机械重复,这种满足感会逐渐弱化至消失不见。
    但是,当你选择继续深造,你不是在理论源于实践,而是选择直接去学习理论,试图站在理论的制高点去指点江山。有社会工作经历以后去读研的人在研究生中比例很低。理论和现实之间,隔着对现实所做的抽象想象,所以,缺少了无数实践积累的巨大底盘,仅以理论支撑的指点往往会苍白无力。
    之所以需要在理论后面加上概括,是因为任何理论学习如果没有通过自身的内化,就无法有效运用它去分析你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研究对象。也就更别提回到现实中去解决现实的问题了。

    你在选择远离个体经验的理性反思能力

    以谈恋爱为例,比如你喜欢什么样类型的男生、女生,你只需要多谈几次恋爱就能感觉到了。你的结论是得自于你的恋爱经验。
    理性反思则是,你得出了你喜欢什么样的类型以后,你需要去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某个男生或女生具有的某个特质吸引我,在什么阶段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变化。
    想进行深入分析,就得去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同一个概念确实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是不是很晕,更晕的是,你的个体经验成为研究中的一个个例,理性反思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人会有偏爱的个性特质这个问题。但这能帮助你撩汉或撩妹么?你去跟人解释为什么我喜欢你这一款,会把人吓跑的。
    理性反思听上去振聋发聩,但是远离经验世界,直接效用很弱。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说,研究生学历只是个敲门砖。敲门是进门,但进门真的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比如你可以从地下室直接爬进去。

    结语

    做什么选择,与动机和目的直接相关。不同的选择直接指向不同的能力培养,不同的能力培养又会指向不同的职业设想和路径。
    最让人难过的愿望,莫过于,选择读研是为了镀金,找到收入更高、更体面的动作。去工作,在实践中发现变现的机会,培养变现的能力,比读研更直接有效。
    人每次只能做一个选择,选择了就会有后果。回头望,是为了在现在能够保持清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选择读研其实是在选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ow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