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但不记得是几月份了。我还在有色网。有一个朋友,我们住在相邻的小区,她也非常喜欢看书,当时的我,对读书的认知还挺肤浅,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但由于业余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打发,还是觉得读书既经济实惠,又能培养气质。
所以就选择了读书。我让她给我推荐一些自己看过的不错的。她就给我推荐了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当时,书是借的她的。如果我懂,读书人对书籍的情怀,大概当时就不会借她的书了。而是无论如何,都应该自己买一本。
因为,我觉得读书人,都是很讨厌把书籍借给别人的,很多都有自己的批注,或者自己看了一遍,也可能还想再看第二遍。如果借给了别人,自己再想翻阅的时候,就不能随手拿到。这也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
也有朋友,希望借我书的。我也曾借出去过。那时,不懂拒绝。总觉得,一本书都小气,那友谊就那么廉价吗。怕朋友生气,所以即使自己不情愿,还是会借。
现在我懂了。再有人给我借书,都会明确的拒绝了。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读书,就不会在意那一点钱,少买一件衣服,或者少吃一顿饭,也够一本书的钱了。
如果不是因为想读书而借书,那更是对读书的一种侮辱。
所以,那些喜欢借书的,亲爱的们,如果真的想读的话,就自己买吧。我相信,每一个真的读书的人,大多都是我这种心理的人。
拿到朋友借给我的《追风筝的人》之后,就快速的阅读起来了。因为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强大,也很连贯,情节紧凑,总是能够牵动人的思绪。让你不得不沉浸其中。
那时,我还没怎么看过有关于战争的书籍。
所以,《追风筝的人》让我知道了,阿富汗这个国家。知道了这个地域面积可能并不是那么大的小小的国家。知道了塔利班组织,知道了作者和他的仆人如兄弟般的浓厚般的感情。
不管作者三个作品中任何一部,都绝对不是励志和鸡汤。而是真实再现了,在世界一个我们如果没有特意关注和了解,就绝对很难想到的一个角落,那里的人们还在饱受战争的摧残。每天可能都有意外,子弹,大炮,随时都有可能把自己轰倒。
还有很多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的社会残存的陋习,比如男尊女卑,比如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比如女人几乎无法读书,比如男人还可以三妻六妾。
呵呵,如果你不去接触。你真的很难想到,作者所在里面描述的一些女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她们和生活,和战争作斗争的勇气,是那么难能可贵,又是那么牵动人心,甚至会让你流泪,会让你心碎。恨不得走过去,你把她拉回世界。因为,你不懂,当一个人一直在黑暗里行走,从来没见阳光的时候,她已经麻木,已经没有思想,在她的概念里,那就是她应该承受的命运。
如果我也没有读书,我也许也只是一个被旧社会顽固思想禁锢的普通的农村妇女。不要误解,我并不是诋毁或者农村妇女就不好,而是我觉得在共产主义新的领导下,却有些地区的人还在和新社会,新生活有着那么大的脱节,她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了解不到自己的无知,也不懂的和命运做斗争。只能寥寥草草过完自己的一生。
我不能否定,那不是她们的幸福。却能确认,那不是自己的归宿。而且,我依旧觉得,她们就算身处农村,但依然是那么的伟大。不管我的邻居,还是我的妈妈,她们一辈子都在种庄稼,因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自然觉得自己生活的就是最大的世界。
她们并不是天生热爱劳动,而是因为大人指使,大人教育,她们才会习惯劳动。你如果不干活,庄稼可能就会荒废,那你就是别人眼中的不过日子,游手好闲。男人还能被称为浪荡公子。女人一旦有了这样的名声,就会受到所有人的讥讽和嘲笑。
所以我的妈妈,她总是几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时候常常深夜,可能还在地里干活。她却从来没觉得劳苦,而是在庄稼有所收获的时候,为自己自豪。
干活的时候,虽然也很累,可是你能看到,她们满满的笑容。因为她们是靠自己的双手让自己存活,也让家人能够吃饱。
所以我讨厌那些可能城市出身,但是鄙视农村出身的人。城市出身也并非一开始就带有光环,更多还是依靠自己的父母获得的。还有很多的独生子,更是纨绔子弟,以为自己通晓天文地理,以为自己思想强大,事实上还是那么粗陋肤浅,会嘲笑农村那些辛苦劳作,日夜不停的农民的人,你们才是真的可悲。
中国的始祖就是种地。我不想提某人了,但想说,他的每一次对我农村出身的家世的暗讽,都会让我苦笑不已。我却从不解释。
我已经觉得不是三观的问题,而是个人的品质问题。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一类大学生。是不会有这样狭隘的思想的。这也是我一度不能理解的中国的教育,为何一类大学出来的所谓的高等人才还会有这样迂腐,浅薄的观念。
所以我觉得,最大的教育,应该还是要去理解不同的思想。读书,无疑是最快捷最实惠的渠道。每天的考试,应试,真的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快乐吗?我觉得很难。
作为一个从孩子过来的我。我觉得自从上了初中,几乎就再也没有了学习的快乐。更多的是攀比,是为成绩,为每一次考试,也为家人的期盼而活。
也许也有很多孩子真的喜欢学习,喜欢考试,我不能以偏概全。但我只能苦笑,我觉得孩子的本质就是天真。她们是有自己丰富的思想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大人没有耐心沟通,也没有时间去发掘,就会错过很多次,可能让孩子获得让自己终生觉得乐趣的职业。
这只是我的一点作为孩子的小小的看法。接受不认同,不接受批判。
回到胡赛尼的作品,因为那时候我刚开始计划阅读,我很幸运一开始就买了四大名著,因为别人建议我,要是想读书,就先读经典。还有国外的小说,也应该先读,世界名著,或者得过各种文学奖的优质书籍。
很多我都是在百度百科还有豆瓣评分排名搜索出来的,才买的。也有一些是在各大读书的公众号和平台看到别人阅读心得之后推荐的部分,我于是又买的。这对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书的人来说,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后来就是每每看到有人分享书单,我都会觉得特别快乐,会第一时间保存到相册,然后去仔细查看哪些自己有,哪些没有,哪些可以看,哪些不能看,然后再去天猫或者当当购买。
可能朋友圈有很多大咖。所以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很多客户都喜欢读书,但只有极少数会分享。可能是个人习惯吧。因为都说越优秀的人,越是低调。越是不想显山露水。可我还是觉得,如果真的你很有财富,很有才华,或许可以试图再大方一点,和别人分享一点,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朋友圈,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胡赛尼他出生的是一个算得上古代地主类型的高知家庭。所以他从小就可能带有一些不同的文学素养。所以他的作品中,都是用平静朴实的文字去描述,娓娓道来,很温和,却又深刻剖析出人类内心深处的善与恶,他不去批判,只是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
对战争和女人的描写,也让他与众不同。他对环境和人物的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会让你不得不震惊,因为你会觉得,你也在那个战争现场,看到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逃难或者被鞭打,被怒吼,被枪击。
只有当你真的平静下来的时候,才知道,哦,原来,我只是在书中。有这样震撼力的文字的小说,实在是少之又少了。是文学中的瑰宝,更可能是战争题材的启蒙书。
也因为《追风筝的人》,让我也很想去放一次风筝。你可能不会想到,活了28年,我还没放过风筝。这也是我很久很久的一个愿望。
以前我想,如果找到男朋友,我希望他能带我放一次风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内心越长大越渴望成为一个孩子,去享受孩子的乐趣,体察他们的世界。
这个愿望,到现在也没有实现。我看到风筝,就会不自觉的喜欢。尤其是看到别人在广场上,在公园里,在田野中,纵情奔跑,只为了让自己手中的风筝越飞越远,我都会看的出神,那一个一个被放飞的风筝,很多时候就像我们自己,渴望自由,讨厌束缚,却又害怕,别人,真的放手。
因为能把我们放飞的人,无疑都是最爱我们的人。他们更多都希望牵着我们飞,而不是真的希望我们自由飞。
因为牵着,能时刻看到你飞了多高。会不会掉落,何时掉落,就算掉落了,还能接住,还能把风筝线缩短,这样就不会摔得很疼。
不禁想到,我的爸妈,一直在给我自由。他们从来没想过牵着我。所以自己才会飞的无拘无束,受不了任何束缚。是自由,也是残酷。
自由要牺牲的代价太大了。以前不懂,现在才明白,我所失去和承受的,是不一样的孤独和苦难。以至于很多次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都有了对生命厌倦的思想。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给孩子自由,也能给孩子下落时的铺垫,可能更仁慈一些。
胡塞尼,你不得不读的经典。我就不过多剧透了。如果你想了解战争和疾苦,想深化你的心灵,想让自己知道一些国际时事,也想开拓一下视野,就去购买或者电子收藏,胡赛尼的三部作品吧。
只有三部都看,才能更全面的认识这个作家。认识这个渺小又如此无助的国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