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心情随笔
【大学周记】小人物们

【大学周记】小人物们

作者: 佐也 | 来源:发表于2021-06-10 19:43 被阅读0次

    (一)

    一天早晨,宿舍里的其他人全都上课了,那天碰巧没课,本可以睡个舒服觉,但在睡梦中被争吵声吵醒了。被吵醒后的人总有下意识的愤怒,我便一脸敌意地看向门口,以为是学生自己的闹剧,可仔细听了半天,却发现争吵中的声音略显嘶哑、口音很重、不像是年轻小伙。直到耳朵清醒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学校领导与清洁工发生了口角,具体原因好像是因为清洁工大爷没有清扫干净地面,但他觉得已经很干净了。

    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很怪诞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会上厕所。每次进入卫生间便犹如进入了化粪池,好几次都不已去了二三楼如厕。这是我见过最肮脏的卫生间,所以我对打扫卫生间的人时常肃然起敬。有几次早上进入到刚打扫完的厕所时,我眼前便焕然一新。恶臭很难被除净,但至少可以呼吸了,污渍也几乎没有了,便池面壁都翻出来新白,心底里舒适。我见过几次清洁工大爷打扫,拿着拖布不留缝隙地挨着墙抹着前进,到头后又拐过来顺着湿地边缘再抹着前去。一来二去,卫生间也耐呆一点了。

    从唯结果论看来,大爷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可他依旧满足不了评判的人,评判者又很爱吹毛求疵,将力争完美变成了一种行为压力。我很不想用“环境恶劣”来形容晚间的厕所,像是打了素养与教育的脸,可终归找不见其他的词汇。在黄土老家里的厕所是直坑,无灯,漆黑一片,恶臭味扑鼻。可即便是在那里,都没有在大学厕所里受过干呕的生理反应。我是个耐不住恶心的人,但大爷不是,活到像他那个年纪的人无欲无求到没有必要为了消极怠工而偷懒。

    那天大爷的示威只是发散委屈的方式,不敬或不努力都显不出来。我站在门后透过门缝看着他一边拿着拖布一边向后清扫一边又在辩驳,像是个七八岁犯错的孩子,怎么辩解都得不到尊重。

    辩解就一定无理取闹的吗?辩解其中的委屈就一定是无病呻吟的吗?

    这便是我的不惑了。


    (二)

    说起尊重,西西弗的员工对坐在外侧读书的保安大叔就很尊重。西西弗是消费阅读区,每一位坐在那里读书的人都要消费西点或是饮品,价格不菲。保安大叔是个例外,西西弗的员工免费让他坐在那里看书,他也不好意思往里面坐,便挑了个最外侧的桌子坐下了。手中拿了一本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好啊,海明威真的好。”

    他看到我拿了一本《永别了,武器》,竖了个大拇哥给我。

    整个西西弗里,只有大叔带着个口罩。将书架到桌子上,背一弓,身子一前倾,便一页页翻着看了。

    我涌上一种愧疚,《丧钟为谁而鸣》啊,书名都显得讽刺。在自我辩解中,我承认我没有像他这样愉悦看书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有一些人一生都在践行这个理念,即便他看起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可那幸福的张力是无法隐藏的。

    脱离一些深层的思考,再去看看身旁坐在西西弗的人们和里面的员工:靠墙角的女孩正刷着高考题,一旁是一本单词书,玛奇朵的背后藏着一本王后雄;正前方坐着三五个打字的青年,不知他们是否像我一样把我写进他们的文章中;靠着商城玻璃的是一对年轻母子,小孩子看着插画,两条短腿在空中倒腾,母亲则看着是一本烹饪的书,连衣裙摆落在了腿上;往大叔那个方向看去,有一个白衬衣的中年男性皱着眉头看着一本《三个火枪手》,挽起的手臂上裸露着半条纹身,有种悍猛的柔情……

    我想,小人物们的浪漫便尽数体现了。


    (三)

    聊点可观的吧。

    我愈发觉得自己有些偏执了,这种偏执是来自骨子里的焦虑。现代人难以掌握自由,当他们有了时间去决定自己的事情时,大多数人选择了娱乐。

    “生活多苦啊!”大多数是自己懈怠后的自我安慰;“落俗不可避免啊!”大多数是自己无法忍受不落俗后的定论;“爱我吧,喝酒吧,麻痹吧。”大多是脆弱潜台词的表象。

    绝大多数青年是小人物,这种“小”不光基于同龄因才华、聪慧、家世甚至外貌出众的人,还包括了中年人。世界是未来的,但永远是现在的。中年人有自己的傲慢,白岩松之前的惊愕足以证明,即便是像他那样的知识分子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

    青年的表象并没有新闻里说的那样美好,当真实状态没有显露后,大家便无以为中国青年都是欣欣向荣为国奉献的阳光少年,但真实却是十几岁的少年忘了少年的烂漫与伟大幻想,潜入所谓现实中觉得生活无望。

    大多数人都是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活法。小人物的活法可以是碌碌无为,也可以是厚积薄发,蛮无所谓的,但有所谓的是,小人物们会知道自己想要的真正是什么吗?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朋友圈里一些步入大学的同学便开始感慨,“好好珍惜现在,大学没有那么美好”。之前看了一个视频里说,即便一些通过不择手段考得名校的人在大学是注定被淘汰的,原因在于他连教育的终点都不知道在哪里。

    小人物们大多是可悲的,任人摆布、随波逐流,所谓自由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只是表态的自由,所谓权利也只大多是享受呼吸的权利。可小人物们又大多是亢奋而又倔强的,只不过他们的倔强往往藏在了娱乐的肤体下,在玉体的评论中,在仰慕别人青春的视频里。

    时至今日,成功学的标杆愈加固化,我们也愈加寻不到方向。努力,都知道要努力,奋斗,都知道要奋斗,在大信息时代没来临之前只有小部分人知道努力奋斗前横跨着背景与天赋,励志显而易见,但现在不同了,背景天赋已不足满足人们的成功猎奇,而又引用了“内卷”等更为科学的概念,反复强调反复解说。一群学识不够的人在内卷压迫下更缴械投降,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又提不出解决方法。

    我想,从古至今小人物们的可悲便尽数体现了。


    (四)

    前几天看了一场音乐会,是钢琴三重奏为核心的乐团所演绎的电影序曲,每一个都是荧幕经典。

    坐在我左侧的有一对母子,是因为钢琴老师的推荐而来到这里的。儿子明显是个多动的孩子,虽然安静,但一直活跃着身子。

    “你最喜欢哪首曲子?”
    “不知道……可能是这首吧。”
    “这可都是名家啊……这首是……那谁的曲子,很典雅的。”
    “嗷嗷嗷,我就觉得不错。”
    “你看那钢琴师的手型,学得点。”

    男孩没有搭话,站在椅子前扣着椅把儿。

    十年前母亲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带我去听克莱德曼的音乐会,说是为了培养艺术素质,时至今日我已记不清那年所弹的一首曲目,唯独记得母亲的话:

    “你最喜欢哪首曲子?回家跟我好好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我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今天让我在把《水边的阿狄丽娜》反反复复听上二十多遍,我也只会用好听来形容它。只是不比当初,我的“好听”是由衷的赞美,不夹杂一丝讨好母亲的意愿,而我也愿意去听二十遍《水边的阿狄丽娜》。

    这是艺术素质带给我的吗?难以给出答案,不如你问问那个多动的男孩,可惜的是,在音乐会还有三首曲子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


    by 佐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周记】小人物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sp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