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还需要学吗?如果不需要,为什么同样的学习材料,大家的学习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市面上有甚多讲述学习方法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术”的传授,也就是技巧层面,比如快速阅读、快速写作,快速记忆、思维导图等等。但“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书籍内容你只是听过,那这些东西对你而言只能算作的信息,只有将信息实际运用起来,信息才会变成知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书该怎么读?
我们识字以后,老师就告诉我们读书需要做笔记、摘抄甚至背诵全文,但是极少的老师告诉我们读书要先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读书就是不断为体系补充新内容并保证融合的过程。另外,几乎不会有老师告诉你,读书也要有侧重,公共基础知识(比如时间管理、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是基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所有专业知识(比如完成一场报告,就需要电脑操作、场地布置、演讲技巧、人员协调、文案编写、应急处理、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知识)和关于事物底层规律的知识才是我们读书最需要掌握的内容。
底层思维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思考
大学学哲学,记得老师开学第一课就说“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当时一连懵圈,现在回想老师强调的东西很像书中强调的“底层思维”,哲学源于基础科学又高于基础科学,是所有学科总结归纳之后得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思考,因为是认为归纳和总结的,所以哲学有不同的流派和观点,但无论何种理论,其都具有普世的特征,即适用于事件近90%的事物,是哲学家对世界及自然的认知,而这种认知贯穿于日常则表现为我们的做事选择和行为判断。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坚持“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有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一哲学理论,当我们公司的制度改革、人事调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知否是公司在大的方向有变动,是否意味着公司有新的情况,或者高层对现有情况有所不满,这样在别人还在纠结制度条款释义的时候,我们已经抢先为自己可能面临的情况做准备了,如此学习怎能不领先一步?
所以,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习并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如何建立,我讲继续通过读书进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