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张爱玲的作品,心里有千百不喜欢,千百不解,文学史上为何会将这样的价值观作品视作经典?
那时我也不喜欢池莉、方方等,她们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家,而这种地方特色显得十分低俗。
我总以为,文学就应是高雅的。
文学中的爱情都应是王子配公主,文学中的生活都应是如《唐顿庄园》中那样的上流社会。即使有矛盾,也不会影响整体美,因为那是文学啊。
可是,张爱玲笔下的文学并不美,读来总有一种压抑之感。作品与《围城》一样,现实主义太强,若说浪漫,是很少见的。
即使是《倾城之恋》这样的作品,也是作“一座城市的倾覆成全了这段恋情”来解释。白公馆的六小姐白流苏和具有英伦气质的范柳原,想来应是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张爱玲刻画的人物从来不完美,二十八岁的白流苏离异,三十二岁的范柳原浪荡,因其特殊的生活经历,把“所有女人看做是脚底下的泥”。
经过一系列你试我探,最终在香港战争的炮火中确定了彼此的重要性。
而《金锁记》中,刻画人物是想象不到的变态,曹七巧对自己亲生儿女长安和长白的迫害和摧残堪称传奇。那时入戏太深,总觉得这样的作家是阴暗的,全是负能量。
更何况,彼时沉浸于穿越小说中,从春秋战国时代到清乾隆年间,历史知识增长不少,王子和公主从此都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从那些小说中,我看到了聪慧与美丽,看到了生活的乐观。可张爱玲的小说只让我看到了黑暗,看到了生活的绝望。
那时也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对她的解读,谈到与炎婴的友谊,我十分不敢苟同她的交友观。她说,“总是谈十几年前的事情,就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朋友呢,谁敢与她交朋友。
就此打住好几年,我终是没有再碰她的作品。
随着年岁增长,生活阅历日渐丰富,慢慢发现了张爱玲作品的深刻。
当我再次翻看《倾城之恋》,发现其中人物刻画老练堪称经典。至于内容情节的处理,年少认为不浪漫的事,如今只觉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
有时,我们不需要看到故事的美,而是要去感受故事要呈现的东西美。而《倾城之恋》的结局仿佛在说,这世间之事,总有一次偶然,会成就命运的必然。
至于《金锁记》,我依然不喜欢曹七巧,可是突然间明白了,她是商人之女,她嫁给了一个残废,她处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周围没有人给她任何希望,她自己就是悲剧的起源,有很多东西,她无法选择,只能接受。
时间久了,她接受的那些扭曲的日常琐事在头脑中慢慢发酵。这些发酵的东西终是需要一个出口,而她的出口,就是一点一点亲手毁掉身边亲人的幸福。
这不是作品阴暗,而是人性的阴暗。细细想来,很多时候对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在阴暗中的无可奈何呢?
做一件事情,开始总会兴高采烈,心甘情愿去尝试。渐渐看清阴暗的本质,有些无可奈何,却也会不情不愿坚持着。毕竟,日子总要过下去。
只是,曹七巧选择了一种偏执的方式去发泄。而如今的大部分人,对事物的利弊有更清醒的认识,不会随意偏执。
社会总归在进步。
张爱玲看到的是现象,是问题,所以她极尽夸张笔下人物。若有人懂她,便是最好,若没有,也无妨。
生活总是向前,而我不想与你纠谈往事。往事若美,我会心伤,所谓怀古伤今,然我并不想。往事若不堪回首,我会心痛。
就此了了,而炎婴你,只是渐渐不懂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