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出师表》对刘禅有没有起到规劝作用,他是否听从?陈寿说的对

出师表》对刘禅有没有起到规劝作用,他是否听从?陈寿说的对

作者: 墨韵文澜 | 来源:发表于2024-03-03 11:37 被阅读0次

        公元234年,蜀汉重臣诸葛亮于五丈原驾崩,他留下的《出师表》成为了蜀汉朝廷制约君主刘禅的一面镜子。然而39年后,曾经强盛一时的蜀汉还是在司马炎的西晋军队面前灰飞烟灭。

      刘禅向来被视为昏庸无能、被小人所迷惑的帝王,他对蜀汉的覆灭难辞其咎。但是,历史的车轮并不仅仅转动于一人的心志,刘禅所处的环境早已注定了蜀汉必将覆灭。

    公元208年,年仅17岁的年轻皇帝刘禅在诸葛亮等重臣的辅助下登基为帝。这位继承父亲刘备天下大业的刘禅个性温厚,却依赖他人决断。因此诸葛亮等贤臣的辅助对于刘禅来说尤为重要。

    诸葛亮在创立蜀汉的过程中力挽狂澜,他深知主公刘禅的性格和能力,所以在去世前通过《出师表》委婉而郑重地对刘禅进行了庄严的告诫。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推荐,刘禅基本没有异议地照做了。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都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举荐的人才。

    在诸葛亮在世期间,刘禅仍能保持政治清明,对这些贤臣的建议多有听从。如诸葛亮逝世后,他选定的下一任大司马应该是蒋琬,蒋琬之后则传给费祎。而事实上蜀汉的政治也的确在这些贤相的治理下保持了清明。

    郭攸之在朝中以才干显著,费祎更是被诸葛亮钦定的第二继承人。在用人方面,刘禅几乎从不违背诸葛亮的安排,委实难能可贵。然而随着时日推移,诸葛亮心心念念的贤才们也陆续去世,到25岁的时候,许多大臣对刘禅的约束减弱。

    失去心腹,刘禅的多疑性格开始重现,他对朝中宦官的信任超过了对大臣,渐渐疏远了姜维等心腹。陈寿曾讽刺地说“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性格温顺的刘禅固然难辨谗佞,但诸葛诸葛亮等已故大臣对刘禅的约束,似乎也逐渐松动。

    北伐中原是刘备、诸葛亮立国的根本所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深切期望刘禅能够“开张圣听”,继续北伐大业。这个愿望,刘禅始终没有忘记。即使在刘禅晚年宠信宦官、政治混乱之时,他也十分支持姜维的北伐。

    当蒋琬因为多次北伐不果而心灰意冷时,刘禅还亲自下诏催促他北伐。姜维在邓艾灭蜀的前一年去世,他死前仍然想要北伐。足见即便到了末路,刘禅依然恪守诸葛亮的遗愿。可惜“知其不可而为之”,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在蜀汉后期,宦官逐渐掌握大权,其中以黄皓最为专横跋扈。面对朝政败坏,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多次向刘禅进谏,希望其处死黄皓辟谣,拂逆朝纲。然而刘禅对姜维的疏远使其不再有效规劝刘禅。

    姜维只得躲到山野中去,不再过问政事。这样一来,朝臣们也不再有什么忠谏可以说。黄皓预言敌军不会来袭,刘禅信以为真,置军备不理。后世陈寿评论刘禅“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由此可见端倪。刘禅晚年昏庸已成定论。

    诸葛亮去世15年后,43岁的刘禅开始渐显昏庸,最终导致国破人亡。刘禅对此难辞其咎。然而其实,蜀汉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君主个人的过错。诸葛亮也曾预料到,他去世之后“制度渐亏,优劣著矣”。的确,诸葛亮、蒋琬、费祎这些蜀汉四英不在后,刘禅也就失去了良好的环境。

    再加之国力不足,想要达成北伐之梦实属难事。或可说,诸葛亮一死,蜀汉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覆灭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刘禅继承的是一个注定失败的局面。所以,蜀汉灭亡的根源,并不完全在刘禅这个人,而是在于历史的洪流与时运使然。

    于是,我们再度翻到《三国志·蜀书》对刘禅一生的记述。或许正如同司马迁的史书一般,总是隐含某种悲剧性。这本记录着一个帝国覆灭的史书,同时也在讲述着一个并不出色而又努力的君主刘禅的一生。

    他在年少继位,权倾朝野的重臣诸葛亮等人扶持之下,有过短暂的辉煌;中年时期诸葛亮等旧臣相继离世,刘禅的软弱与失职开始显现;在暮年受制于权欲熏心的宦官,几乎丧失君权。但在政治晦暗之时,他也没有完全忘却先帝北伐中原的遗志,只是力有未逮而已。

    回望蜀汉灭亡的历史,我们无法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人或某些原因。正如同三国鼎立最终只能两个存续下去,刘禅所面对的历史境遇似乎也早已将他放在了必然失败的一方。

    于是我们读懂了史书背后隐藏的悲剧性,也体味到一个平庸而又努力之人的命运无常。这大抵也是历史的真谛——它既深刻又模糊,既感人肺腑又难以琢磨。我们在檀香扑鼻的文学殿堂中感叹三国,也终究要放下文字,去继续理解并思考那无法言说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师表》对刘禅有没有起到规劝作用,他是否听从?陈寿说的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vk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