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我的读书计划,第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第一部分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如何面对孩子的感受?接受他们的感受。
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或者某个对方在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常见的:否定感受,讲大道理,给出建议,提问,偏袒对方,过分同情,业余心理老师。
通过体验,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大多数人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我们需要的是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她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一、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二、用“哦……” “嗯……” “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三、说出它们的感受
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感想:
或许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就是忽略自己感受的人,有想法,有感受,自己不知道,不敢表达,不会表达,只会用情绪替代,生气,生闷气。
对于孩子,更是没有做到同理到孩子的感受。记得孩子驾照科三没考过,回到家里不高兴。而我说:木事,那有啥,下次还有机会。找找原因,是哪里没有练好,再好好练练。哒哒的帮孩子分析原因,提建议。结果,孩子说:"我已经够烦了,你别说了,再说我都不考了。"
我听了赶紧闭嘴,反思自己肯定说的不对,可又不知道说错在哪。原来是没有同理到孩子的感受,本意是安慰孩子,可是说出去的话却是词不达意,怪不得孩子不愿意听。
可见,会说话是一门学问,想要说到对方心里,并且让对方能够接受,从学习说话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