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作者: 七个好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5-13 23:57 被阅读0次

    以进为退

    ——国有企业做“三定”

    国企人力资源部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三定”工作了,一种是突发性的,人浮于事,组织臃肿,到一定阶段会突然爆发,导致领导希望能痛下决心通过“瘦身”;另外一种是运动式的,常常是自上而下的,具有一定周期性的,而且常常跟组织减层级,岗位缩编制的工作关联在一起,涉及面宽,问题复杂,各种历史和人际问题交织在一起,由于关乎到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往往是矛盾最突出的地方。

    组织配置失衡,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不经意中逐渐累计而成的,甚至都是组织变革的产物,某些管理职能的发育甚至膨胀,都是源自于管理的冲动,对于敏而好学的领导更是如此,当看到别人家的管理后,就特别想自己家的那点事,过度的管理,导致了分工的过分细化,客观的说,其实大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恰恰相反,都是在忙忙碌碌努力的工作,当超过经营需求的管理就容易造成失衡,管理的越细,效率越低,工作流中低价值的管理往往对流程速度带来非常大的浪费,前台人员怨气冲天,中后台人员一肚子委屈,都是在尽职,问题是用力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这就是典型的“帕金森组织病”,组织的规模具有膨胀的天性,组织功能也具有自我细化和自我强化的特点,甚至有些工作并不是基于管理诉求产生的,而是基于为了刷纯在感产生的,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是又一轮“三定”运动,就像一个人,折腾一阵后,通过治疗,重新回到起始状态。

    之所以说三定是具有周期性的,就是因为其实实践中,管理的颗粒度并不容易把握,很多假的管理需求都是在管理规范化的背景下诞生的,管理也是通过三定手段,实现自我修正,管理校准。一般出现的时机都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线人员都希望转向中后台的管理工作,中后台的岗位待遇和机会都超过了一线部门人员,中后台管理人员的占比超过了30%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从内部人才流动的趋势看,管理部门位势被抬高了,水向低处流,人向高处走,趋势就是重要驱动力;二是静态的看,一线关键职业序列人员流入职能管理岗位的数量或者比例。

    国有企业“三定”工作,大多数都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到实际操刀的时候,还是保留了很多余地,进行了一定的妥协,硬退出一般风险比较高,有部分员工认为:我理解公司的做法都是准确的合理的,但是真的到了我身上,我还是要不认可不接受。因此,“三定”落地,必须要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时候,才容易推进。

    我曾经有过几个国企成功的案例,总结起来,第一,是要顺大势,要能跟国家政策,乃至上级管理机构的政策;第二,要跟的紧,节奏要快,上级政策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样,工作推行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那么可能会错过上级单位对本单位的政策支持。

    有一个非典型的案例,公司一直在亏损状态,历史包袱重,在公司启动“三定”等管理举措后,员工并没有太大的抵触,因为这艘船已经处在沉没的风险中,能力强的员工不是被挖走就是自己主动寻求出路了,吵闹的挣扎并无意义,公司最后也顺利把“三定”工作成功完成落地,人员分流也没出现大的矛盾与冲突。

    除了硬方法以外,还有一种软方法,组织瘦身,编制缩编的目的主要还是提高人力效能,公司领导认为职能部室的人员数量有点多(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职能部室),要求必须要进行缩编分流,定编方案在实施落地中,首先进行了一次人员盘点,或者摸底,重点关注了退休年龄或者离休人员,或者其他长期休假或者病退的人员;第二,初步估算超出编制的人员数量;第三,公司出台奖励机制,鼓励机关管理人员自发主动的去申请;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公示后,往往应者寥寥,这种分流就像被发配的感觉。

    为了满足规划与操作的需要,我们偶然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idea,公司现有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是散落在公司不同的管理部门,但是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一直都能有效推动起来,因此,我们推出了《青苗计划》,计划中针对公司内部5~7年的员工,具有发展潜力,号召员工到最艰苦最需要的一线工作中去,实现经验拓展与积累,以轮岗为手段,每期1年,这个方案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方案,即精简了管理部室的人员,还充实了下属单位,最后,还培养和激活了一批青年员工,可以说是以进为退,一举多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进为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wr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