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声誉卓著的团队试图改造一个糟糕得出名的行业时,最后屹立不倒的总是那个行业的糟糕名声。”——巴菲特
我们在投入到一个市场中去的时候,肯定会对市场进行一个判断,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的市场行情如何,竞争对手有哪些,怎样发展自己的优势,市场的未来前景等等问题。但考虑这些问题之前,所有创业者或已经稳定的企业都必须正视一个问题,这个行业的趋势是什么,你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虽然人人都在鼓吹差异化,但差异化是否真的能被消费者接受,这才是关键。
一 看不见的手
埃隆马斯克曾说自己分析问题都要用“第一性原理”(Frist Principle),即用最本源的原则去剖析现象。
对市场营销来说,抛开纷繁复杂的品牌形象、互动营销、渠道管理、新媒体营销、病毒传播等,回到本质,就是关于市场最根本的一个概念——看不见的手。
比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消防产品,电梯围栏,这种产品很多消费者对它没有认知,整个市场也是这样,都是在比拼价格和质量,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当时公司就提出,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行业里,成为第一个有品牌的企业,然后占据市场地位。
尝试很多方法,比如建立品牌语——“围栏行业的领导品牌”,开通400电话,建立自己的官网,外包团队每天输出关于品牌围栏的信息,在媒体渠道上投放等。
不能说这些一点用都没有,但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讲,这样的投入和产出价值并不合适。
消费者更多在意的是品质和价格,所以公司的现阶段更应该重视产品的成本控制,品控以及销售渠道的开发。
还好是小公司,并没有太大的资金投入,所以调整方向容易也快。
二 改变“看不见的手”
那面对“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共识”我们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了?从一个人的发展的角度上讲,当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的时候,那就学会在利用环境,改变自己!
一般来说,当行业中的“看不见的手”并不适合你的时候,有这几种方法可以解决:
1.超越行业:跑到“看不见的手”适合你的地方
比如陈克明的挂面,挂面在行业里并没有多少的品牌效应,人们购买它看重的是口感和价格。
所以陈克明不走挂面品牌,转从消费者熟知的“方便食品”入手打造品牌。
我们在购买泡面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很多第一反应会选康师傅,这个行业存在购买品牌效应。所以陈克明挂面就转化自己的产品策略,把自己的产品如方便面那样,简单包装,配备调料,主打卖点“非油炸”,区别于传统的油炸方便面,在这一领域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线,尝试打造自己的品牌。
2.改变“看不见的手”
改变是很难,但不是不可能。但前提是建立在大环境的了解和推动下。
比如以前大家买手机,都只认品牌,这对于很多小型的公司来讲,简直就是致命的伤害,因为大品牌的垄断,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强有力的心智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这使得他们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于产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于他们的购买决策起了关键的作用。那些喜欢通过自己的分析决定购买的人,更加看重参数,性价比。而小米就在这种环境下,借助论坛,开发一系列可以测这些参数的工具,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产品虽然没有品牌,但依然是“好产品”,小米,满足了这部分的需要,也走出了自己的手机路线。
3.识别“看不见的手”的变化
任何东西都不会一层不变,大环境(比如科技的推动,政治文化的改变等)始终是动态变化的。我们唯有像小米那样,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感知,才能迎合环境,成功突围。
结语:
就像真正热爱攀登珠峰的人,一定不是仅凭一腔热血驱车到珠峰就开始爬的人,而是正视并尊重珠峰的难度,并且准备好所有的装备和路线,并为此提前训练半年的人。
任何的企业,都不可能反抗由无数消费者的选择组成的“看不见的手”,只能去调整和应用。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不能反抗规律——真正想飞行的人类,一定不能去反抗重力或假设重力不存在,而是懂了牛顿力学,承认重力,并想办法去利用重力。
ps:这篇文章讲了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它如此基础和简单以至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过——它等同于克里斯坦森提出的“价值网”,战略学中的“竞争的基础”,经济学中的“激励”(incentives),管理学中的“体制”,生物学中的“进化法则”,人类学中的“社会标准”,物理学中的“作用力”……
大道至简,但正是如此基础和简单,才被很多人忽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