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么,包括学习,总归是“行动开始—>行动持续—>行动结束”的3步骤。
而其中最重要的不是后面两项,而是“行动的开始”。
我们有句老俗话叫做“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这个行动的开始,要踏出第一步总是不太容易的。
比如学习干劲,不是有了干劲才开始学习(我们一般的误解),而是开始行动后,干劲自然跟随而来。
即,干劲不是行动的原因,干劲往往是行动的结果。
因为出干劲的根本是大脑内的“多巴胺”这种神经传送物质的作用,而“多巴胺”实际只在行动开始后,才会被脑内部分的“侧坐核”分泌,进而带动干劲的“喷涌而出”,“传遍全身”。
“作业兴奋”的原理也是基于此而来。
一般来说,开始行动,经过4~5分钟后,人的心理负担就会减少,干劲·动机就会得到有效UP(当然,这也会因人而有所不同,4、5分钟是至少的,但是如能持续10~15分钟则是最佳的,比如音读10分钟以上,几乎都能让“作业兴奋”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行动开始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
那问题就来了,比如学习,要如何才能让自己无违和地开始行动起来呢?
以下的3个激发干劲的方法相互之间是连续的过程,从第一到第三,第一第二更像是前提条件,整完后再做第三的顺序,几乎可以保证效果。
1、整备好,容易学习的环境
为了能让自己顺畅开始,能帮助自己马上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整理整顿和准备学习环境,是第一步必须做的事。
把桌子整理干净,去除不必要的诱惑,于当前学习无关的东西,特别是手机,放得越远越好,电脑,关得越彻底越好。
↓
只放与本时段要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如课本,笔记,参考书等资料和该用到的文具。
总之一句话,桌上东西越少越好,越精越好。
2、决定好,学习的场所
我们的大脑通常记忆的事是“行动(要做的事)+场所”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某一件事,所以,决定好固定的学习场所,对于学习的开始,和提升学习时的集中力,作用是非常大的。
但是,这个场所只能用来学习,在这里,别的事一概不能做—要做其他事,要离开这个场所去别的场所做。
比如,在固定的学习场所,又是学习,又是玩手机,又是吃东西,又是看视频,那么大脑就会记住,“这里是学习的场所 + 也是玩手机的场所 + 也是吃东西的场所 + 更是看电影电视剧的场所”。
这么做的结果,即使自己想单纯地在这个固定场所坐下来好好学习,也不太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反而更容易分心。
所以,既然已经决定好的学习场所,请记住,除了学习之外,一定不要在同场所进行其他的行为,如休息时看看手机,吃点点心等,也请自动离席,到别的地方去进行。
3、固定好,行为触发(器、契机)(Action Trigger)
利用好行为触发,可以让习惯的养成率轻松提高2.5倍,目标的达成率简单提升3倍(科学实证)。
行为触发,又称行为的“扳机”,另一种叫法就是“仪式”。
即“做了这个或者这些动作后(必须要清晰规定在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要做什么),就要开始学习了”的对己规定。
比如,早上起床后,刷牙洗脸,喝一杯水,做5分钟体操和10次深呼吸 —> 6点半~7点15分,英语课文的3遍音读 + 昨晚临睡前所学英语单词的音读再确认 + 昨天一天所学知识要点的再确认和回顾 —>吃早饭。
然后,一段时间内反复做这些同样的事,直到不用思考,不用意识,一到点就能如“行尸走肉”般地开始做,就已经大功告成,已成为条件发射,已养成了习惯。
关于这个Action Trigger,美国的纽约大学和其他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曾以大学生为对象做过实验—被要求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论文”的学生组,比没有要求这么做的学生组,在课题的完成率和目标达成率上竟然翻升了2~3倍。
因为行动触发的设定,即在明确了“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要完成什么事,达成什么目标”后,不用大脑去想去思考,就能按着被明确的“任务”想当然地去做,就像灯塔指明了方向一样,很自然就能转化为行动。
也就是说,行动触发(形成仪式)和干劲、动机可以完全没有关系,却会和习惯、条件反射紧紧相连。
即使没有干劲,没有自主意识要去学,只要有了行动触发,也能让自己如丝滑般顺畅地开始学起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