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碎片化时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41篇文章
各领域的大神都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本质上就是认知的差别。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先进信息,每天和顶尖的人物交流,然后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只有找出成功人士与普通人士的认知差别在哪,才能更好地学习与借鉴。那人与人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认知差别呢?
去年年初看过傅盛的一篇文章,当时看到这四个词: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当时一点都没看懂,所以看了一半就没有看下去了。但那四个词却经常在我的脑海回响,直到我在看清单思维时才突然想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就是这四个认知层次的差别么?
有一则故事很好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天孔子在午休,自贡在屋外扫地。来了一个人问自贡:一年有几个季节?
自贡回答:四个。
那人说:错,一年有三个。
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孔子醒来,那人对孔子说:一年明明只有三个季节,为什么你的徒弟非要说四个?
孔子曰:你说得对,是只有三个季节。那人得到满意的答案,高兴地走了。
自贡不理解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你怎么对他说三个呀?
孔子说:你看那人穿着一身绿,他是个蚂蚱,没见过冬天,你何必跟他一般见识而吵呢?
此时的孔子是“知道自己知道”,自贡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询问者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次,就从这四个层级来讲讲认知(这和别人说的人生的四大境界有所区别):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2、不知道自己知道:已经知道的知识不懂得去用,这和别人说的人生的四大境界有所区别。
3、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未知充满敬畏,承认自己还有很多是自己无法了解的东西。
4、知道自己知道:能够用上自己掌握的知识。
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识是无限的,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很多事情一定有我们不了解的一面,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
比如很多老板和员工经常产生误会,因为老板看到的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和各种顶尖人物的思想碰撞;而员工看到的往往都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接触的都是底层工作者。这两者之间在认知上有很大差别,如果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不同的。他们都有不知道的一面,但如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那矛盾就出现了。
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大学一段时间后突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了。
因为上大学之前,他们对待专业的认知态度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信息、简单地从网上了解到的信息,对于各专业的认知是不够的。但很多人觉得自己了解也差不多了,都忙于比拼分数,比拼谁起得早,谁熬夜学习。他们的认知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去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各专业具体干嘛的;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忽略了太多实际情况。
这还不是最要紧的,学生在这个认知不了解也就算了,但学校和老师也没有认知这件事的重要性。
学校只看你考上了什么学校,而不会看你选对了什么学校与专业。
在高中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对于各学校和专业投入了解的时间是不够的,学校应该像设置美术课、体育课那样设置这样的课程,而且最好有大学老师和大学学长学姐来讲。避免学生不知道自己不自知道的认知,否则成绩再好,选错了学校和专业在大学也是很痛苦的,所以很多大学生翘课也有这个原因。
曾经有一次我也犯了这样的认知错误!
之前有一个朋友运营公众号,粉丝应该不多,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是十几二十。但每次都以有很多粉丝的口吻在写文章,我当时觉得没有必要小题大做。
而现在我在运营这个公众号,粉丝同样不多,而且内容以我为主,而不是一昧迎合读者,那我更应该不以观众的口吻来写,也不用老向粉丝说一些话。但我却这么做了,为什么?
因为人有一致性的心理特征,希望自己的行为与认知是一致的。我以仪式感地和粉丝说一些话,以有很多粉丝的口吻写文章,说多了就以为真的有很多粉丝在监督自己,这样才能逼自己去完成任务。当你觉得没啥人看你的文章时,你的惰性就来了。有了一次拖延就有第二次,这就是我把人性知识理论用在实践上(知道自己知道)。
所以当时那个朋友或许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以当时的认知水平还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
当我们看到别人做的事情与自己的认知不同时,不是首先去指责别人,而是首先考虑到别人为什么会这么做,有什么理论自己不知道但可以解释这件事的。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无知去低估别人。
二、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把数学书上的公式都背了,但很多题目就是解不出来,等老师一评讲,噢,才恍然大悟。
我们知道了很多知识,但不会用这些知识。不仅如此,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这些知识。
当我们做某件事时,其实有很多方法,但我们的思考域是有限的,往往才想到那么一两种,很多以知的知识都运用不上来。在创意构想时是最明显的。
如下图是我们一般的构思方式:
苦苦的在那想,这里蹦出一个想法,那里蹦出来一个想法,但往往是非常不全面,而且很耗时间和脑力。因为我们的思考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记得那么全,很多方法一定会遗漏的。这就陷入了“不知道自己知道”,看待问题也难于从整体视角来审视。
那这该怎么办呢?
可以用网状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如图:
这强迫式思考,可以避免很多遗漏。也就是这两年很火的清单思维,不要小看这种思维,医学界、航空界自从引入这种思维,死亡率降低非常之大。(具体的内容可以看一本《清单革命》)
查理芒格强调人要掌握多个思维模型,其实也就是很多知识管理学者讲的知识结构化,建立知识体系。
但很多人都似乎忘了,现在反而流行学习碎片化知识,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构成不了知识体系。等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靠灵感憋了半天才想出来,没有章法可寻。
所以要解决“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认知问题,就要有清单思维,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对未知充满敬畏,承认自己还有很多是自己无法了解的东西。
苏格拉底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因为我至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这就很好解释了这层认知。
我们身边不乏很多人对未知是忽视的,自以为是。有修养的人往往会懂得不把话说绝,因为永远有你不认识的东西。
只有对未知充满敬畏,才有好心态去学习。
因为我知道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重要(刚才也提到了),开学时我就从品牌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当时以自己的认知觉得最多半个月搞定,可是做完一部分知识的了解,我立马意识到,在这方面一定有很多其他知识以目前的认知是不知道的,甚至以简单的搜索查询也难于了解。
那该怎么办呢?
我首先从图书馆找了二十几本与品牌相关的书一口气看了一遍,但这才是刚刚开始。
然后把营销界的各个流派相关文章看了几百多篇,从外国到本土的,然后到实战派的课程了解,从以前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过了一遍后,还是觉得非常不全面,一定有自己不知道而又很重要的知识,要想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了解。在营销、品牌体系外,还有什么可以去借鉴呢?
我从经济学中看到用博弈论来解释品牌非常妙,一下子又打开了思路。接着我从自己曾经说过获取洞察力的方法去挖掘,人对什么事情比较痴迷,而且在品牌上有很大相关呢?
仔细想一下,发现挺多。如:人们对偶像的崇拜VS人对产品的崇拜,人对游戏的喜欢VS人对品牌的喜欢,人对宗教的信仰VS对品牌的信任等。于是又要研究偶像、游戏、宗教相关的知识,后面还有个人品牌等等方面的知识要了解。
所以只要你对未知充满敬畏,才能更好地弥补自己的无知。
欧洲人曾经一直以为天鹅是白色的,常常用“黑天鹅”来形容不可能的事,就像我们形容太阳从西边升起一样。后来直到在澳大利亚发现黑色的天鹅才打破了曾经的无知。
四、知道自己知道
当我们“知道自己知道”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比较从容淡定,因为对事情有了可控感。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你很快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解决,可以调动什么知识去解决。这种认知能力在军事上更是不可或缺。
当面对别人偷袭,被别人围困,在兵力上不对称,地理位置不优越等等出现时,你得立马调动过去的认知结合现在的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很高,没有这层的认知能力,是难于做将军大战的。
我们知道毛泽东与各大将军在战争时,在背后出谋划策就是体现这种认知能力。
但我们很多人是以为知道自己知道,而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知道,这同样会蒙蔽自己的认知,难于突破。
傅盛曾经说过,360的周鸿祎曾经与百度基本同一个时期做搜索,后来干不过百度,周鸿祎总结的原因是自己不小心把公司卖了,而百度没有卖。他没有想到,当时李彦宏对搜索的认知远高于他。周鸿祎不愿打硬仗、不愿打重型战役,不愿搞大研发,不相信算法。这种自以为知道自己知道,会蒙蔽自己的眼睛。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看问题一针见血,有的说了一大圈都没有说到重点。当然有的是说话逻辑问题,但很多是认知问题,他根本不知道利用自己知道的知识来看待这个问题。
要做到“知道自己知道”,要了解大趋势,要刻意练习自己的知识,变成技能。我们知道学习分三个层次:信息、知识、技能。只是吸收很多信息是无法做到“知道自己知道”的认知层次的。
结语:
各领域的大神都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本质上就是认知的差别。而认知的差别主要是四个维度来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每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首先考虑这四个方面来督促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