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出身、阶层、教育、思维、知识……不一而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8592/40c1b5064657f199.jpg)
而这些差别,也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再细分,又分为物质上的不平等和精神上的不平等。
物质上的不平等表现在,有人能轻而易举获取社会的稀缺资源,有人费尽心机却勉强达到温饱。
精神上的不平等表现在,有人饱读诗书,精神世界丰富,思想深刻,随时享受精神层次的财富,垄断了该层次话语权。有人却对精神层面的生活完全无感,享受不到俯拾皆是的精神财富,过宝藏而空手归。
罗素先生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知识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之为幸福能力的差异,有些作品有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
我们大多数人,对物质上的不平等更为敏感,因为能看到,感受到。而对精神上的不平等,能感受到的人并不多,即使有,也不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精神上的需求也并不是人人都在意,而在意这方面需求的人,鉴于当今知识和信息的空前开放,予取予求。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却没有人觉得不公平。
精神层次需求越强烈的人,自我感受能力越强,对自己和世界了解更加深刻,往往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幸福密码。
王小波说,不断的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情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给阉了。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杨绛先生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读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人的情商积累是和阅读有着巨大的关联的。
而窥得人生一二真谛的人,会通过阅读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量和境界,所欲何为?
王小波总结,一种是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掌心;另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我觉得,修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周边”便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