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全球通史》(上册)阅读随想

《全球通史》(上册)阅读随想

作者: 麦浪翻滚YEAH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23:00 被阅读0次

书名十分响亮,“全球”。为了对书负责,作者努力地突破西方中心论和国别史,以全球视角来写。

作者抛弃传统“三分法”(古代—中古—近现代),将人类历史划分成1500年前的大陆孤立发展和1500年后的全球整体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模式。

上册分为四个编集,分别为史前人类、公元500年前的欧亚大陆古典文明、公元500-1500年的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1500年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总共十七章,每一编的结尾有启示,共339页。文本中穿插了照片和地图,与文本配合着看,不觉枯燥。另外,章末附有参考书目,这使信息量大增,不过没啥实用价值,毕竟,那些参考书目不是国外的,就是大学图书馆藏书。

拉斐尔《雅典学院》

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加州大学历史教授,史学家。他显然是个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在序言中表示,1980年根除天花病毒,充分表明了人类已成为生物和非生物界的主宰,既无其它对手,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唯有面对自己(虽然今年爆发了冠状病毒,不过它不仅得到了控制,且疫苗也将被研发出来了)。伴随着这种责任感,该书面向21世纪的最新版本就出现在了眼前。

很不幸,斯氏写完本书的五年后就与世长辞了。

看完后发现,关键内容集中于第一编和第三编。那么,请随我一起进入书里的世界吧!

                      书里的世界

你知道吗?非生物通过微粒的不断聚合,形成了生物。人类起源于非洲大草原上的南方古猿,并从那儿迁徙到世界各地。

当然,这只是作者坚持的“非洲起源论”,与之对立的是“多地域起源论”。关于此争议,斯氏给出了解释,未来会有更多发现,这些发现会让历史真相越来越清晰。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过着食物采集的生活,工时短,闲时长,可是说是无忧无虑。他们抑制人口增长,以保证食物需求不超过大自然所能供应的范围。但是,生育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于是乎,人口缓慢但不间断地增长。

人口压力迫使农业革命的到来(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农民(食物生产者)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剩余食物的增多,养活了祭司等能提供管理作用的上层阶级,最后形成文明国家。

不过,由于文明建立在纳贡关系的基础上,而不取决于亲属间的互助关系(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于是出现了社会不平等。

那么呢,这些欧亚大陆上的封建国家建立后,由于宗教的差异、大自然的愚弄、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与封闭性、蛮族的入侵(富庶的文明像块磁石,吸引着蛮族)、互相的征战与讨伐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各种更替、各种萧条。各种各样的帝国繁荣了一会儿就败掉了:建了又倒,倒了又建……

位于东、南亚的国家还好,但在欧洲和中东,简直混乱不堪。谁叫欧洲和中东都是大块大块的平地呢?平地就是天然的战场啊。

西欧(包括西罗马帝国)在混乱中被击得粉碎,在其“遗址”上,一轮崭新的文明旭日在西方升起。说真的,读到这里时确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读完压抑的中世纪历史后。由于帝国组织的消亡,采邑(也就是庄园)出现了。

在采邑,由于农奴与园主长期接触,阶级矛盾日益缓和,农奴获得了比奴隶更多的权利。采邑里有完善的生产设备,技术加快发展。城市成为新的社会成分,甚至有“若一个农奴逃到城市,住了一年零一天后,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为自由人”这样的情况。

自由、自信洋溢于西欧的空气中,开拓进取、积极创造,克服了14世纪的经济萧条、开启了文艺复兴。其形成的繁荣景象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封闭自守形成鲜明对照。航海开始后,整个世界在帆船上流动起来,于是,全球整体化开始。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在此,斯氏提出,教科书太注重于对历史人物的记诵,而这不是正确的历史观,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其他人发现新大陆,历史发展趋势才是核心。

关于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何能够平稳地持续下去,斯氏也做出了合理解释,如下:

1、雨水充足,阳光充足,生产率极高;

2、庞大的文字系统和科举选官制度;

3、东方的蛮族入侵相较于西方没有那么强劲。

不过,还有个地理方面的原因是中国西、北部有高原、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出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书外的思考

以我的眼光,本书最重大的意义莫过于指出人类发展的巨大隐患:人类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纵观这段历史,帝制国家一次又一次的覆灭启示着人们:你们该升级了!

初生的、纯朴的人们尚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被灌输了宗教信仰、阶级差别。他们把自己简单地交付给“神”,放弃思考,似乎一切都是宿命……这极大地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打消了积极进取的想法。封建制度使上层的官僚贪欲膨胀、奢侈无度,使下层的百姓自命卑微、得过且过。这是信息普及严重缺失的表现。

幸运的是,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最自由的、最自信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不受制于他人。信息供大于求让我们的视界空前开阔,我们也有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东西。

不过,读一本像《全球通史》这样的巨著,也许比网上冲浪更有价值……

相关文章

  • 《全球通史》(上册)阅读随想

    书名十分响亮,“全球”。为了对书负责,作者努力地突破西方中心论和国别史,以全球视角来写。 作者抛弃传统“三分法”(...

  • 20210321_《全球通史》_随笔录2

    《全球通史》(上册)阅读随笔 --温度-- 由于沙地,耕地,植被和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温度。并以不同的温度释放...

  • 2021年5月阅读记录

    5.3 看完了全球通史上册,对全球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可能时间久了又会变得模糊不清了。 准备看全球通史下册啦。看完...

  • 看《全球通史》上册

    本书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诺斯,他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经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

  • 读《全球通史》之斯巴达人

    《全球通史》是美国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诺斯一部闻名世界的著作。抱着学习的态度,最近打开这本书上册开始阅读。刚开始阅读...

  • 读《全球通史•上册》有感

    前段时间因一次偶然在kindle上看到这本书,便眼前一亮,感觉到了这本书的格局之大,平时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 《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今天看完《全球通史》上册,里面作者提到一个概念——“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

  • 《全球通史》阅读总结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是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创作的历史著作,首次出版于1970年,分为上...

  • 阅读记录:《全球科技通史》

    得到阅读打卡吴军老师的书。 通史这个词读起来感觉非常浩大的感觉,吴军老师找到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把人类科技发展历...

  • 大国的衰落与革命

    写在前面 本周读完了《全球通史》下册,相比于上册每章都是几百年跨度的宏观叙述,下册所描写的时间则更为集中,越接近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球通史》(上册)阅读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eg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