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十分响亮,“全球”。为了对书负责,作者努力地突破西方中心论和国别史,以全球视角来写。
作者抛弃传统“三分法”(古代—中古—近现代),将人类历史划分成1500年前的大陆孤立发展和1500年后的全球整体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模式。
上册分为四个编集,分别为史前人类、公元500年前的欧亚大陆古典文明、公元500-1500年的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1500年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总共十七章,每一编的结尾有启示,共339页。文本中穿插了照片和地图,与文本配合着看,不觉枯燥。另外,章末附有参考书目,这使信息量大增,不过没啥实用价值,毕竟,那些参考书目不是国外的,就是大学图书馆藏书。
拉斐尔《雅典学院》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加州大学历史教授,史学家。他显然是个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在序言中表示,1980年根除天花病毒,充分表明了人类已成为生物和非生物界的主宰,既无其它对手,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唯有面对自己(虽然今年爆发了冠状病毒,不过它不仅得到了控制,且疫苗也将被研发出来了)。伴随着这种责任感,该书面向21世纪的最新版本就出现在了眼前。
很不幸,斯氏写完本书的五年后就与世长辞了。
看完后发现,关键内容集中于第一编和第三编。那么,请随我一起进入书里的世界吧!
书里的世界
你知道吗?非生物通过微粒的不断聚合,形成了生物。人类起源于非洲大草原上的南方古猿,并从那儿迁徙到世界各地。
当然,这只是作者坚持的“非洲起源论”,与之对立的是“多地域起源论”。关于此争议,斯氏给出了解释,未来会有更多发现,这些发现会让历史真相越来越清晰。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过着食物采集的生活,工时短,闲时长,可是说是无忧无虑。他们抑制人口增长,以保证食物需求不超过大自然所能供应的范围。但是,生育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于是乎,人口缓慢但不间断地增长。
人口压力迫使农业革命的到来(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农民(食物生产者)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剩余食物的增多,养活了祭司等能提供管理作用的上层阶级,最后形成文明国家。
不过,由于文明建立在纳贡关系的基础上,而不取决于亲属间的互助关系(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于是出现了社会不平等。
那么呢,这些欧亚大陆上的封建国家建立后,由于宗教的差异、大自然的愚弄、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与封闭性、蛮族的入侵(富庶的文明像块磁石,吸引着蛮族)、互相的征战与讨伐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各种更替、各种萧条。各种各样的帝国繁荣了一会儿就败掉了:建了又倒,倒了又建……
位于东、南亚的国家还好,但在欧洲和中东,简直混乱不堪。谁叫欧洲和中东都是大块大块的平地呢?平地就是天然的战场啊。
西欧(包括西罗马帝国)在混乱中被击得粉碎,在其“遗址”上,一轮崭新的文明旭日在西方升起。说真的,读到这里时确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读完压抑的中世纪历史后。由于帝国组织的消亡,采邑(也就是庄园)出现了。
在采邑,由于农奴与园主长期接触,阶级矛盾日益缓和,农奴获得了比奴隶更多的权利。采邑里有完善的生产设备,技术加快发展。城市成为新的社会成分,甚至有“若一个农奴逃到城市,住了一年零一天后,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为自由人”这样的情况。
自由、自信洋溢于西欧的空气中,开拓进取、积极创造,克服了14世纪的经济萧条、开启了文艺复兴。其形成的繁荣景象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封闭自守形成鲜明对照。航海开始后,整个世界在帆船上流动起来,于是,全球整体化开始。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在此,斯氏提出,教科书太注重于对历史人物的记诵,而这不是正确的历史观,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其他人发现新大陆,历史发展趋势才是核心。
关于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何能够平稳地持续下去,斯氏也做出了合理解释,如下:
1、雨水充足,阳光充足,生产率极高;
2、庞大的文字系统和科举选官制度;
3、东方的蛮族入侵相较于西方没有那么强劲。
不过,还有个地理方面的原因是中国西、北部有高原、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出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书外的思考
以我的眼光,本书最重大的意义莫过于指出人类发展的巨大隐患:人类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纵观这段历史,帝制国家一次又一次的覆灭启示着人们:你们该升级了!
初生的、纯朴的人们尚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被灌输了宗教信仰、阶级差别。他们把自己简单地交付给“神”,放弃思考,似乎一切都是宿命……这极大地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打消了积极进取的想法。封建制度使上层的官僚贪欲膨胀、奢侈无度,使下层的百姓自命卑微、得过且过。这是信息普及严重缺失的表现。
幸运的是,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最自由的、最自信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不受制于他人。信息供大于求让我们的视界空前开阔,我们也有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东西。
不过,读一本像《全球通史》这样的巨著,也许比网上冲浪更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