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不要对自己暗示“我一定要……”,而是“我努力要……”,不知这是成长的调节智慧,还是对命运的阿Q妥协。
中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可以说名列前茅,班级前三名,如果正常发挥,考一本应该不成问题。
问题在于我给自己加码,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希望这种压力能转化成动力,从而挖掘潜能。
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记得我刚上高三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我一定要考上北大。好高骛远导致我身心俱疲,每时每刻的能量在消耗着与自己拉扯;高三过一半的时候,重新定位目标:我一定要考上山大。大势已去,感觉自己像被困在目标的牢笼里,失去了可进可退的弹性,自己还是把自己拖垮了。老师建议我复读,我没有犹豫的拒绝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精神衰落,再往前逼自己一步,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碧海蓝天的青岛,柳绿花红的学校,淳朴善良的同学让我一下子喜欢这个地方,我开始自愈并反思高考事件。设定目标为什么要“一定要怎样怎样”,谁能保证百分之百确定肯定以及一定会发生某件事情呢,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我从“一定要”的牛角尖里挣脱出来,就像摆脱了某种强迫症的思维,天蓝海阔,感受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
我为什么一定要考“前三名”,于是我上课竟然不听讲,写写诗,发发呆;为什么一定要时刻紧绷神经,于是我在宿舍拉呱,在网吧看剧,看自己爱看的书籍和电影,成了一个心态平和满足平庸的人。
大学时光是对高中“变态”心理的舒缓和矫正。我变得开朗活泼,友好热情。但是我飘在空中整天玩乐也会不安,看到别人拿奖学金时也会失落,看到别人的成长也会羡慕,我知道当我放弃了“一定要……”,这个“要……”的动机大大削弱了。
还好大四提供了矫枉过正的机会。大四的时候决定考研,一方面是对大学学业的弥补,另一方面是想圆一个自己的“高校梦”。这次选择的学校和设定的目标不是“一定要达到最高最强”,而是“我努力要脚踏实地的走向终点,考不上我就参加工作”。抱着这样的心态,每天的学习都很开心,现在想来,七点起床,凌晨睡觉的复习节奏,让人充实,让人振奋。当我走在通往教室的路上,看到前面考研的同学佝偻着腰疲惫的身影,我想到了我的高三时光,这种疲惫,有多少是自己给自己添加的呢?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有了很大的信心,不仅是对考研的信心,而且是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不会因为设定的一个目标就堵塞了其他可能性的道路,并且人生就像马拉松,不以一时定英雄。
考研“马马虎虎”的实现目标,当然这不是结束,又成为一段征程的开始。
最后总结一下,高考后让我我明白的是对目标的管理,压力的调节,思维的转变。
因为在学校里,成绩是唯一的考量标准,但出了学校,幸福的衡量是多元的,千万不要把自己逼近狭小的角落。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动机的“度”的问题。“一定要达成目标”会让自己陷入强迫症的牛角,太关注结果反而使过程纠结痛苦最终效果也达不到;当自己设定“努力要做到某件事情”时,如果动机太弱,就会懒惰、拖延也达不到效果;只有“尽力的心态”+“自律的行为”,才能推动自己像目标前行。
不能太苛求完美,也要努力避开平庸。
这也许是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所要掌握的生活艺术吧。
(BGM:当我参透生命的秘籍,四个字---坚持到底,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