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德国,你会想到什么呢?精密的仪器、先进的化工、医药制造?足球?啤酒?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德国制造,然而你可能不太熟悉另外一个话题:德国制造的孩子。
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德国幼儿教育的纪录片《德国制造的孩子》,很有感触。这部片子由居住在德国的新锐华人导演朱春光拍摄,近距离带我们观察”德国制造“的孩子的特点,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德式教育对人性及个性的尊重。
01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开篇的镜头对准了生活在德国的两个华裔孩子小米和小麦。她们出生在德国南部的因戈尔施塔特(Ingolstadt), 世界著名的奥迪总部所在地。妈妈为她们选择的是当地一家口碑很好的公立幼儿园。
幼儿园的一天从晨会(Morgenkreis)开始,没有固定的讲台和座位,老师和孩子们用舒服的姿势在地板上围坐一圈,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小朋友说出天气、数字等概念。然后孩子们按照兴趣自由组合,开始幼儿园每天的重头戏-小组工作。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由孩子们决定要学什么,充分体现了德式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孩子有充分选择的权力。
就像片中小米妈妈的感叹:“在德国长大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他们有充分选择的权力,从没有人逼着你或者命令你去做任何事情。孩子真的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
幼儿园“Kindergarten ”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德语词,西方第一所幼儿园也是在德国诞生的。第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理念在这里起源,然而德国依然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手段。
不同于国内侧重知识(包括数数、认字等)的教学,德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范畴更广泛,着重于学习礼貌举止,社会公德、交通常识,生活常识,培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
阅读习惯。并且学习方式不是课堂灌输式,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自由进行。
当然,德国人能有今天的教育观,也是经历了一段挣扎和反省的道路。
一位中年的德国幼教老师说,她小的时候必须每天喝番茄汤,没有人在意她是否喜欢喝。因为当时的育儿观点就是:你还小,你什么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由大人说了算,你就要沿着大人的经验和方法来长大。
1990年德国统一,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变缓,失业率暴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也严苛,简单的按指令工作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孩子们的未来也面临新的挑战,幼教理念和方法也势必改变。人们开始发问:“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答案就是:“创造力,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德国,老师不会根据大人的喜好去设计孩子,而是发现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为其设计合适的教育。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02 “大人只是观察者、帮助者”
德国幼儿园教育的知识及信息传输都是通过Project (项目制教学)来进行的。在项目工作里,孩子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点,通过集体表决来确定项目的主题,并自己动手把梦想变成现实。
项目工作的具体形式是灵活而多样的,每天学什么由孩子自己决定,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带到学校来。
比如片中孩子们正在进行的项目名为“遥远的国度”,下图中的这位男孩,自己搜集整理了伦敦桥、大本钟等图片,像小导游一样向同学们讲解伦敦的风土人情。
这种项目工作的形式,不仅需要孩子们的极大自主性和思考能力,对老师而言,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固定流程,内容和方式取决于每一个独立的主题。老师们先要通过各种即兴发挥的互动方式,和孩子们建立信任,通过倾听和观察来了解孩子们的特长和个性;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来构建项目的发展进行。
德国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国家,每个联邦州都会制定幼儿教育大纲,而具体执行则由幼儿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自主决定。老师只是观察者、帮助者,作为成年人,能做的事情就是往后退,看孩子如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们在这部片中看到小小年纪的孩子们拿着剪刀、一步步剪出设计图,亲手做出像模像样的胜利女神雕像。。。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需要来自老师和孩子双方的极大耐心和勇气。
正如片中老师所说的,
“成功和失败总是紧挨着的。小朋友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孩子学会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别人的帮助来更进一步;孩子们认识到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也有陷入困境的沮丧和无助。所有这一切都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和感受。”
03 发掘并保护孩子的潜力
“从前的教育是看孩子还不会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这些。现在的教育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孩子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能力和优点,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复制一模一样的孩子,而是尊重并引导孩子个性化的发展。”
在片中,“遥远国度”和“火山”两个项目小组的孩子们,想要把自己的作品在市中心最大的购物中心举办展览。孩子们很期待把自己手作的自由女神像通过这种方式来呈现。
一个月后,在这个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真的迎来了孩子们的作品展示秀。无论是现场布置还是仪式的流程,无处不体现了老师们的用心。而大人们的驻足观看和由衷赞美,都让孩子们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展示方式,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信心并感到骄傲,同时也让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有更多了解,看到孩子的潜能是可以无限激发的,并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
正如幼儿园园长所讲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将来能够融入社会和生活中,认识到自己是可以有所为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生活并非一直美好,但最终将是美好的。而最重要的是保有对生活的热爱。”
04 为孩子插上面向未来的翅膀
片尾的一段话发人深思:
“2016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6年时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孩子,
毕业后,
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
使用还没发明的科技,
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
今天,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这不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个父母要问自己的问题。”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曾经在科幻片里看到的场景都成为了现实。
那么如何才能不被时代发展所淘汰呢?
答案就是“创造力、思考力和审美能力”。
而这些能力,必须从小就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中,并得到正确的呵护和发掘,才能成为伴其一生、助其发展的核心能力。
而这,就是教育的目标和真谛,也是一个国家保持发展活力的根本。
正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的那样:
“一个国家的繁荣,
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
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
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
真正的力量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