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上抑郁症。《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很多父母也纳闷:孩子学习、生活看起来明明和平常一样,怎么会抑郁呢?
其实在此之前,这些患抑郁症的孩子已经走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痛苦且无能为力的路程。
而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和亲子冲突最常见。
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格外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的内心充实、富足。
如此,孩子才有能力对抗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拥有爱人和爱己的能力,一生幸福。
美嫺今天分享以下5句话,希望父母们常挂嘴巴,孩子内心将越来越富足。
1、我已经看到你的努力
过于急躁的社会,我们习惯了只看结果,而对过程却视而不见,对孩子亦是如此:
孩子学得快,就夸一通,学慢了就骂一顿;
孩子考得好,就奖励他,考不好就惩罚一番。
父母简单地以孩子取得的成绩来判断孩子的努力程度,但对孩子背后的辛苦和付出,却并不关注。
还记得被母亲停抗抑郁药的女孩,一开始是因小升初不适应而成绩一落千丈,她向妈妈求助:不想上学,想去看病。
结果,妈妈却只觉得她是“作”,为了不想上学而小题大做。
直到后来她出现自杀倾向并被确诊为抑郁症后,妈妈还是没有给予重视,甚至将孩子的抗抑郁药物停掉,换成了维生素片。
这个女孩在抑郁前,我相信她已经很努力地想要去学习,想要提高成绩,但在父母眼里,她的努力似乎不值一提。
父母们在乎的只有成绩,并且还将孩子成绩的下降归咎为她不努力、不好好学。
这种简单粗暴的归因,将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抹杀了,最终使孩子陷入绝望。
但如果父母能够多看一看孩子的付出,多给孩子一些鼓励,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孩子会知道:过程比结果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
如此,TA们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2、没关系,我理解你
孩子从小到大,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父母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一个小故事,说3岁的孩子把米汤倒进了爸爸养的名贵花的花盆里,爸爸很生气,找来藤条准备狠狠揍孩子一顿。
妈妈见状赶紧阻拦,说:“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
在妈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原因:“奶奶说汤有营养,我想让爸爸的花长得更高一些。”
孩子所犯的错,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正面是问题,反面是成长。
有的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问题,对孩子不停地批评、指责,但孩子不但不会长记性,反而会因为害怕而学会逃避和说谎。
有的父母却将孩子犯的错当作一次帮助他们成长的机会。
TA们会蹲下来,先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再仔细听听孩子的解释。用温情化解孩子内心的忐忑,给予孩子温暖前行的力量。
父母的温暖和理解,胜过一切说教。
3、做你自己就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父母的“贪心”却让孩子慢慢失去自我。
从孩子刚出生时只希望TA健康平安的简单愿望,变成让孩子朝着“别人家孩子”的方向努力。
在“贪心”父母的比较下,孩子也越来越不自信,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终完全否定自我,患上抑郁症。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青蛙弗洛格原本是一只快乐的青蛙,会游泳、跳得高,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朋友都多才多艺,而自己却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青蛙,心情很沮丧。
于是,他努力去向朋友们“看齐”:学飞翔、学烘焙、学识字,结果都失败了。
而野兔却告诉他:“我也不会飞,不会烤蛋糕,不会做东西,不会像你那样游泳和跳跃......
因为我是一只野兔。你是一只青蛙,我们全都爱你。”
虽然是儿童故事,却饱含哲理。
我也希望孩子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能够如野兔那般开朗豁达: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是别人羡慕不来的我。
而那句“做你自己就好”,将成为TA人生最大的底气。
4、我陪你
在《少年说》节目中,有一个男孩,叫李星燎。
他说,读书期间,妈妈在外地辛苦工作养家。
虽然物质生活很充裕,但是每次遇到了困难,妈妈只能跟他说:儿子,你是男子汉。儿子,你可以的。
李星燎呐喊:“妈,我不需要这些遥远的助威,我只需要你的陪伴。”
这呐喊声中,透露出孩子的不安与焦虑。
有的父母,即便陪在孩子身边,也完全是一种敷衍,自己只顾刷手机,完全无视孩子的存在。
时间久了,孩子内心的孤独感愈加强烈,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自己是不被爱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陪伴,那么日后即便再努力,可能也无法再发挥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尽量陪在孩子身边,陪伴他成长;
无论孩子的那些游戏多么幼稚,都要陪着他去玩耍,陪他一起笑、一起闹。
当孩子长大后,儿时这些平平淡淡的陪伴瞬间,将成为他一生安全感与勇气的来源。
5、我永远爱你
网上曾有过一个测试:妈妈和孩子互相打分,满分是10分。
妈妈们因为爱哭闹、挑食、不听话等各种原因,给孩子打出8分、7分甚至5分......没有一个满分。
而所有的孩子却都不假思索地给妈妈打出了满分10分。
因为在TA们心里,妈妈始终是完美的、唯一的。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TA们的全部。TA们对父母的爱,与生俱来。
但很多父母却用各种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表现,以此决定爱的程度。
当孩子有种种不佳表现时,TA们就会威胁孩子: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自己在这玩儿吧,我们不要你了!
你再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时间久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被逐渐破坏。
父母脱口而出的一句“不要你”“不爱你”,足以摧毁孩子最坚强的心理防线。
因为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的抛弃和厌恶。
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孩子变成什么样,都请告诉孩子:我永远爱你!
养育一个孩子,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给予孩子的,并非是数不尽的金山银山,而是:
看到TA的努力,理解TA的内心,让孩子勇敢做自己,用爱与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
爸爸妈妈们其实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内心的贫瘠才可怕!
以上是今天的读书复盘笔记。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