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时不时的会接到一点以前媒体同行牵线搭桥的私活,其中一部分是给一些基层乡镇或县级部门写新闻通稿、软文或者文字材料。
因为过去曾在杂志社做过记者,现在在一家比“乡镇级”机关单位“层次”似乎略高点点儿而国企做新闻宣传,所以有机会来对比不同的东家对文稿的不同要求。
领导不论大小,只要是为他(或他主管的单位)起草的文稿,他提出修改意见自然是很必要的。而作为我的服务对象,雇主对“定制”的产品提出修改要求,哪怕是改过去之后又要求改回来,我也无可非议。在我撰写的文稿反馈的修改意见中,有的意见属于比较具体,比如明确指出哪个地方需要改动等,这样的意见一般都是媒体或者国企的领导提出的。而乡镇级的领导反馈的修改意见,则通常比较抽象,诸如“高度再提升点”“不够大气”“工作体现不充分”“逻辑性再强一点”等等。
刚开始,我对这些抽象的意见着实感到抓狂,因为往往基层领导提出的“高度”,不一定是你所理解的高度;他说的“逻辑”,也不一定是字面意思上的逻辑。
不过,通过跟“内部热心人士”的交流,我逐渐摸清楚了他们这些抽象的要求后面所指代的具体意思。以至于后来,只要我听到说“再提升一下高度”,就大致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按照新的理解,稍作改动,也就能够顺利交差。
作为“枪手”,经历的这些细节值得玩味,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下面就随意罗列几个——
乡镇领导们眼中的“高度”是什么鬼?如果你认为稿件的高度,是指立论的视野或者观点的普遍性,那就有点南辕北辙了。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要把他们所做的某项具体工作与中央(或省、市、县)的某个会议精神、某个文件要求、某次讲话批示“结合”起来,而所谓的结合,其实也并非真正的“结合”,而是需要在陈述实施了某项工作前面再加上一句“根据……讲话精神,根据……会议要求,根据……讲话指示”。换句话说,他们所认为的“高度”就是“按照高层的要求办”。
为什么领导们喜欢“大气”的文章?我也不知道基层领导们为什么对“大气”情有独钟。在撰写各类稿件中,我最怕的就是听到让“文风再大气点”的修改意见,因为多年以来写新闻报道、写散文或者心血来潮写点小故事,得到的教诲都是,“文章重在朴实、真切,用词要准确、贴切,不要无病呻吟、有意拔高。”后来我明白了,恰恰这样的文风在领导们眼中就会被评为“太平庸”。要达到他们眼中的“大气”,其实也不难,只需要多用类似于“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奋勇争先”“跨越发展”“新时代”等等这样的词语即可。如果不行,还可以参考几篇“任仲平评论”。
什么才是逻辑?你倒跟我说说!听到说让把文章写得逻辑性更强一点,我也会特别抓狂的。文章逻辑,本质上是语言的逻辑,前人著述的大量逻辑学著作已有清晰的定义,而通俗意义上,文章的逻辑性强,其实是指条理清晰、各功能板块之间形成了并列或递进的关系。我在撰写文稿之前拟定的提纲也会注意板块之间层次关系,但是,不时也会被领导们批为“逻辑性不强”。那么,基层领导们通常说的文章逻辑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每个部分一定要用“一是”“二是”“三是”等开头;每个板块第一句话一定要先写出该板块的主旨。倘若用人物引语、场景描写、讲故事等更鲜活的形式开头,就有可能会被打回来。“那这样岂不是把生动的新闻写成了千篇一律的公文了?”我问。答曰:“你这样写就行了,别的不用管!”
深度!写深一点。这里的深度并非指呈现现象背后的本质,也不是指更全面的把握事情的本质,而是指对具体的工作罗列的更详细一些。
文章要充分全面!如果反馈的修改要求是要更充分全面一点,那么,一定是因为,需要提到的某个人物、部门,你还没有提到,也有可能某些工作内容没有写到。问清楚,增加上去即可。
另外,还有要绕开的一些“坑”。比如,很多乡镇领导不太喜欢稿子中讲故事,大概是故事太占版面了——这个版面本可以反映更多的工作和更多的成果;他们也不喜欢细节,道理大概同上;至于“欲扬先抑”这种小学生作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即使在软文中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技巧”,那也是万万不行的。“你怎么能说我们单位过去不行呢?应该说我们的工作过去还是干得不错,只是现在干得更好了!”热心的朋友如是说。(世涛,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