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是套了名字就可以被称为鲁迅宇宙-话剧版《狂人日记》

不是套了名字就可以被称为鲁迅宇宙-话剧版《狂人日记》

作者: 张铁钉 | 来源:发表于2022-07-10 11:47 被阅读0次

    在看之前,我一直对鲁迅宇宙感到好奇。

    在看的时候,我发现鲁迅宇宙只是个噱头,甚至于有些好笑。

    如果把台词中人名什么的进行替换,那么也丝毫不会影响这场《狂人日记》。

    以下略有剧透。

    我看的这场已经是删减改动版了,没有了第一幕的念日记,而是用主演的个人表演缓慢的带入氛围。

    但是!

    在提到三十年没有见了以及月亮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里面还有闰土啊,猹呢。

    脑中就亮出了月下银项圈闰土插猹的画面。

    导致了第一次走神和笑场。

    这很不应该吧……

    之后就是狂人内心的探索,痛苦,怀疑,挣扎了。

    不得不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戏剧走向了多样化表现。舞台,录像,还有我最后也没有琢磨出的激光立体影像技术,确实是可以带来一种新的,跨时空的多元体验。

    在行进的故事里,投射人物内心。三片显示技术半包围的梯形舞台带来一种漫画式分镜。每一片都显示不同的内容,影片,背景,结合舞台人物的表现,以及出色的音效。

    所带来的浸入感确实是超越了传统舞台。

    尤其是狂人在桌子上写字,同步到后面显示的时候。我还在思考这是录像还是实时投影。

    也可能是太久没看话剧了,对新技术缺乏了解。

    但是通过这种多媒体交互所营造出的气氛,以及其中的象征意义,可以充分的弥补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剧情与人物设定。

    打着鲁迅宇宙为旗号,不应该是就提几个人名,叙述几个情节。更应该是进行更深层次的串联与挖掘。

    剧中所提到的无非是《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内容,那么《故事新编》呢?

    做人,这个主题既然进行了贯穿。那么《故事新编》中那些没有脱离人性被称为神仙的人物,是不是更可以有些代表性呢?

    人物设置中,有深爱弟弟的哥哥,温柔的嫂子,吴妈是个伶俐听话的小姑娘。那么是不是可以再丰富挖掘下呢?

    嫂子的音乐课,和前面佃农和哥哥的谈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鲁迅所描写的黑暗人性。

    但是在后面的时候,嫂子和哥哥又变成了善良的化身。哥哥是正,正常人的化身。嫂子则是犹豫与纠结的温柔天使。赵老爷,佃农的恶与善也没有体现出来。

    鲁迅人物最大的特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可恨与可悲,与可爱。揭开时代的伤疤,去剖析人性,黑暗的人性,黑暗中人性的光芒。

    在这部剧中,都被轻描淡写的略了过去。能看到的是狂人病态的呻吟与发发做。

    狂人的狂,应当是建立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上,是在这个冷酷的社会之中。他看起来像是癫狂的神经病,实际上确实唯一清醒的人,唯一看透的人。

    这就需要配角进行对比了,那些道貌岸然被称为正常人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病态的,才是真正的吃人者。

    哥哥,嫂子,佃农,赵老爷甚至于长工,医生,吴妈,学生都该是如此。

    但实际上,却没有得到体现。

    看到的就是狂人自己洒洒水式的矫情犯病,以及周遭人的理解包容。

    这与一开始影片中,大家都在笑话他的样子完全不是一条线啊。

    人物都处理的过于善良,让狂人失去了本身的力度,也让他内心挣扎成为了小布尔乔亚的文艺病。

    虽然主演很卖力,但缺少对比,也就缺少了力量。

    这个让最后救救孩子四个字,缺少了力度。

    甚至于这部剧完全可以改个名字,不叫《狂人日记》。改叫《一个文艺青年有打算去死》,也可以。

    尤其是在代表传统的哥哥,代表着想要去接受新思想的嫂子宠溺的包容下,看了不少外国书籍的狂人像个孩子一样的闹。

    总觉得似乎缺少了力度。又或者说是发狂的动机。

    发狂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割裂,是因为良心与所处环境的冲突,也是因为看破看透却无法改变的无力。在挣扎探索后,得出了如今的成年人们已经没救了,他们已经被吃人的社会同化。

    救救孩子。

    因此,要救救孩子。

    不仅是因为孩子要被吃,更是因为不要让孩子也成为吃人者。

    当然,除此外的话,都还是不错的。演员表演,音效灯光,还有舞台设置都很好。尤其是那三块大屏,好想了解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是套了名字就可以被称为鲁迅宇宙-话剧版《狂人日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ki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