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张爱玲的《金锁记》,立马找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再看看,我在想,张爱玲肯定是看过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模仿可以说是写作者很重要的一个技能。
鲁迅VS张爱玲这两个小说的开头具有很明显的相似性:
《狂人日记》开头: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金锁记》开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两篇小说的主旨也是基本相似的:
《狂人日记》主旨句: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金锁记》主旨句: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鲁迅和张爱玲的文字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的,所以读书的时候我们看他们可能不甚理解,只有走入社会,才能明白字里行间那种略带戏谑和荒唐的感觉。
人性有阴暗和光辉两个侧面,《金锁记》和《狂人日记》就是用犀利的文字展示记录和鞭挞那种人性的阴暗面,人害人,可以产生非常严重非常坏的影响。
说到这,我在看《金锁记》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个女领导。
今天早上还和同事聊天,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这个女领导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她自己可能是不自知的),真的是像火柴一样一点就着的感觉,对我们下面的人严苛到让人费解的地步。
但是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要说起来也并不复杂,她同样是畸形职场受害者。
女领导的上面还有领导,比她应该算是平级只高一点点。记得有一次,我们科室的一个病号因转诊不及时去世了,明明全程处理病号时这个女领导都不在场,但是最后和病号家属打官司对峙时,上面的领导(本该是他的事情)却甩锅要她出面去挡枪子儿……
所以女领导工作中经常是高度紧张状态,总觉得别人想要害她,对我们下面的医生和护士是极度不信任,生怕病号出事了不在她的眼皮之下掌控之中。她累,我们也累。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最后写到: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无论是嫁给“活死人”的曹七巧,还是被母亲影响葬送一生的长白和长安,都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无奈。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张爱玲另一部经典小说《倾城之恋》,那是于人生的绝望处寻找希望,女主角白流苏,算是自救成功的尚没有“吃过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