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顾一下我们的操作系统: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构成了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随后产出的是价值观和方法论,价值观决定你的选择,而方法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人就是没有怎么努力,却过的很好。不考虑运气因素的情况下,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选择,而不是行动。要不然,人们怎么总说,选择大于努力呢?可以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做选择,重大的选择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平时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生活品质。可是,选择的能力恰恰是人们最普遍欠缺的能力,而且往往在大事上草草了事,却在小事上乱纠结。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位农民朋友,在干农活的时候不小心把左手的小手指切掉了,就赶紧拿着手指去了医院,医生看完说:“你来的及时,马上做手术的话,可以接上,将来不太受影响”。农民朋友忙问:“要多少手术费”?“八千左右”,医生回答道。农民朋友问:“那直接缝合呢”?医生:“三百”,农民朋友:“那不要了,缝上就行”……医生不由得到吸一口凉气。
我们可以理解这位农民朋友,也许家里确实很穷,但是更本质的原因是,在他的价值观里,钱>身体。
价值观决定选择,我们之所以在选择时“拎不清”,其实本质是价值观不明确或者不明智,而价值观的本质就是思考什么最重要和什么最更重要。所以,打磨价值观,就等同于提高选择的质量。
比如说,关于高考报志愿,什么最重要?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报一个有名的学校最重要,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后来我看过吴军老师的一些文章,所以在这方面的价值观有了一些变化。对于价值观的打磨,什么最重要?见识最重要(这也是吴军老师的一本书的名字)。所以基于这样的价值观,我的选择会是:城市>综合性>专业>学校。简单解释,就是因为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比起在哪里发展,跟谁合作,以及可以获取的资源,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这就是做选择的核心方法论了:打磨自己的价值观,不断追问什么更重要以及什么最重要。
选择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那些能做到面对重大选择时,能做到冷静深入思考的人,一定是在平时的小事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所以平时的练习很重要。
具体怎么做呢?很简单,面对选择时,拿出纸和笔,给选项添加必要的条件。其实本质就是给每个选择加一个过滤器,剔除不必要的条件,并且不遗漏必要的条件。具体步骤如下:
1.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2.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 分;
3.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 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4.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5.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这里用到一个概念叫做“奥卡姆剃刀原理”,简单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意思是说:切勿浪费较多资源去做用较少的资源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在这里,可以解释为:
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必要的条件
道理就是这样,很简单,简单到让人惊讶,简单到让人忽略它的存在。但是简单不代表容易,没有哪个老师能做到看过了他的文章就能马上有所改变。更多的需要我们去应用,熟练应用,熟练到像走路一样自然,才算真正学会了这个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