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变得很火。不知道什么时候,全社会都开始流行这样的观点:
父母皆祸害。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不好,一定是原件有问题。
等等,这样的理论。
我保留对这些理论的态度。
本篇,我只想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论述这些理论的有效性。
这样的理论看似十分有道理,并且受到广大教育培训机构的热捧,而父母亲在这样的理论压迫下,似乎不做出点行动都不好意思。不是吗?专家都说了,这是自己的问题,父母再不掏腰包学习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似乎问题就更大了。
作为孩子,听到这样的言论,似乎舒了一口气:看,我这么痛苦,原来都是父母造成的!他们深深地为自己之前受到的“压迫”感到心酸,并且庆幸自己终于可以解脱了。
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培训讲师,如果你在治疗中也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不知道你的工作是否还能顺利进行。
2.
青少年问题的常见心理咨询方法,分为个案咨询和家庭治疗。
如果你是做个案咨询,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初始咨询时效果会非常明显。
青少年感觉自己被理解、被认可了,他们会极力配合治疗师,行为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但是一旦回归家庭,看到“尚未改变”的父母,他们的痛苦就又开始了。
如果你是一名家庭治疗师,而你抱着这样的态度,那就一定会有失中立,失去中立,治疗也就无从下手。
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我所说的家庭治疗,区别于“萨提亚家庭治疗”,“家排”等等。
家庭治疗不同于个案咨询,一般都会有一个以上的家庭成员在场。有时候由于咨询需要,个案咨询偶尔会安排一次家庭访谈,这是在家庭的框架下进行个案咨询,不属于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在家庭的系统框架下工作,它不针对于具体的某个成员,工作的对象是家庭关系和存在于家庭中的某些问题。
我们知道,在咨询中最重要的一个初始环节就是与来访者建立同盟关系。
如果抱着“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观点,治疗师在一开始会很容易与孩子结盟,但与此同时,作为父母一方可以轻易感受到治疗师的情绪,与他们的结盟必然宣告失败。一旦结盟失败,家庭治疗就很难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出于对自己家庭的忠诚(你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对家庭的忠诚度有多高,实际上,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家庭的忠诚造成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受到攻击,从而与父母处于同一战线,攻击治疗师,那么治疗就会宣告失败。
3.
作为一名技术上相对中立的家庭治疗师(这里所说的“技术上相对中立”,是因为人无法做到绝对中立,只能在治疗理论下相对中立),我们需要持有的观点是:
1.孩子的问题,是家庭关系的问题。
2.没有人是元凶,我们不找问题制造者。
3.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持有、保留了问题。
4.孩子作为家庭中能量最弱的一方,是问题的呈现者,同时也是家庭问题的拯救者,而不只是受害者。
5.我们不否定来访家庭的相处模式,我们要做的是“修复”和“平衡”,而不是“改变”。
我接触过一个案例,父亲是警务系统工作者,母亲是私营企业主,孩子十几岁的年纪,在学校拉帮结派、霸凌、厌学、早恋、网瘾,似乎青少年的问题都被他遇到了。
了解下来,他的父母关系比较紧张,两人很少联系,父亲常常加班,母亲经常出差。父亲酗酒后会家暴孩子,孩子跟母亲最多的沟通就是索要零花钱。
看起来,似乎这是一对有问题的父母,但是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家庭里面的这三个人都在各自忙各自的,每个人都很孤独、委屈。父亲作为单位领导,在家里得不到妻子的支持,看到孩子“不上进”难免生气;母亲辛苦在外工作,却得不到丈夫和孩子的关心和宽慰;孩子一个人上学吃饭睡觉,得不到同龄孩子应有的家庭温暖和照顾。
孩子作为问题的呈现者,实际上是在“求关注”,他希望父母对自己多一些陪伴和照顾。同时,他似乎也是家庭问题的“拯救者”:当父母都开始关心自己,那么他们两人就会多一些联系,他们的关系也会缓和。
但是实际上,这三个人谁没有在“求关注”呢?每个人都是一颗独孤的星球,不被其他成员理解。
很多时候,一个家庭里面的每个成员都拥有相同的“情绪”,而孩子作为能量最弱的一方,他只是把这种“情绪”展现了出来。
作为一名出色的治疗师,一定要善于理解并“翻译”家庭中的“情绪”。
在有的案例中,孩子也会是父母出轨一方的“召唤者”。当离家的父母一方看到孩子出现问题,他们会放弃外面的生活而回归家庭。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孩子潜意识里对自己家庭的绝对忠诚。
4.
央视有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叫做《镜子》。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真实展现了现今社会青少年的常见问题。
影片中我们发现,随着成长营的进展,孩子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但是父母对于培训学堂,对于讲师的态度,并不十分认可,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也未能修复。一旦孩子回归家庭,再次和父母相处,问题似乎就会爆发,这是遗憾之处。
这也是一部分抱着“父母皆祸害”的咨询师,在进行个案咨询之后的必然结果。
究其原因,或许在一开始就造成了。
机构采用的是孩子与父母分开培训的方法,分别灌输理论,进行教育。这就是与孩子结盟成功,而与父母结盟失败。并且,专家们在家长课堂上直言不讳:
你家孩子的问题,就是你造成的!
你的教育方法是错的!
这和现今大部分的培训课程如出一辙。
专家们依然抱着“改变父母”的态度,这显然是无法成立的。
影片中,一个父亲的观点是:
我的家庭需要改变。
我不需要改变。
这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正常心理。
一个人几十余年对家庭对孩子的付出与贡献,一个家庭几代人传承的教育理念,岂能通过几堂课就全部清零。
作为治疗师,一定不能抱着改变别人的想法来工作,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平衡和修复。
更好的方法,是在青少年的状况有所好转(比如不再暴躁、易怒,可以沟通)之后,采用一对一的家庭治疗,而不是对父母采取大课堂形式,公开批斗。
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问题,就是沟通与理解的问题,是家庭文化与家庭情绪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