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章,作者再次强调了主动阅读的重要性。这一次,他给读者们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主动阅读的能力。首先,作者认为主动阅读的读者要能提出并回答是个问题。然后作者介绍了几种记笔记的方法,第一部分的笔记法是为了在阅读中保持专注,并记下自己的想法梳理作者的思路;第二部分的笔记法则是在阅读的不同层次中说使用的方法,具体包括: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当然,具体的方法作者会在后面谈到不同阅读层次时加以解释。在第五章的最后,作者强调了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他说,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靠规则来运作的人。他鼓励读者遵循阅读的规则技巧,坚持训练,最终一定能掌握阅读这门艺术。
从第六章开始就进入分析阅读的世界了。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因为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传递知识的方法,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也要采取相对应的方法。所以,对一个读者来说,想要遵循一本书的指导,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因此,在进行分析阅读之前首先要对目标书本进行分类。大体来说,书籍可以分为虚构类和论说类两种,这个一般来说不难区分。而论说类书籍又可以分为理论性和实用性,到这一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了,比如大部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书都应该归类到实用类书籍里。这点有悖于常识。但如果我们遵循作者提出的分类标准的话豁然开朗了。理论说关注的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而实用则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概括来说就是知和行之间的关系。理论性的作品教我们“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教我们“如何去做”。由此看来,经济学、伦理学等教我们如何去做、做了有哪些好处这类的书籍都应归类为实用性书籍。此外,再往细处分的话,理论性的书还可以分为历史、哲学、科学等等。
了解了这些分类的规则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分类的问题。在第四章和第五章讲到检视阅读的时候作者就已经提到过,检视阅读的一个目的就是能够对书籍进行准确的分类。在检视阅读的每一步中获得的信息都有助于我们对书本进行分类。有一些书从书名就能看出起种类,比如“经济学”、“心理学”带有“原则”二字的书等等。如果书名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则要在前言和书目中去抓取。此时一般都能够明了这本书大致要讲的是什么了。如果还是无法分辨的话,就有必要从书中的主要内容来观察了。比如,实用的书中常常出现“应当”、“好”和“坏”、“结果”、“意义”等字眼。相反的,理论型的作品常说“是”而不说“应该”。在这个层面来讲理论性的书籍采取的是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而实用的书籍往往会由主观意志来区分好坏,不管这个主管意志是源自作者还是源自书籍所在的领域。在略读书籍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得到更多的有助于进行书籍分类的信息。不同种类的书籍所强调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历史类书籍关注的都是过去的事件、哲学类书籍强调的都是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而科学类书籍的内容往往超出了日常生活的经验。
以上就是关于书籍分类的规则和方法。当然,很多时候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的书可能一部分是这一类,另一部分却是别类。所以在书籍分类上,作为读者要有怀疑心。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训练,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分类方法,这样才不至于被规则所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