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数学中,任何情况下等式两边的内容在数值或量上都相等。 但有时候,这种相等性不直接等同于两边重要性和意义也完全一致。
储蓄=收入-支出?
就拿我们熟知的常识:储蓄=收入-支出来说,我们都明白每个月收入的工资到手后,需要扣除当月的车贷、房贷、以及其他看似必不可少的花费后,剩余的才是我们可以储蓄起来的,收入小金库的钱。
乍一看,似乎没有一点问题。可照着这个理财公式施行下来,往往是年初的存款flag立得越大,年末的打脸打得越狠。
回顾这一年发现,只能给自己找借口:
工资不高,花销不少,攒不下钱;
工资不低,花销太多,依然攒不了钱!
那究竟为什么攒不来钱?回头看这个公式:储蓄=收入-支出。我们的储蓄是在满足了所有需求消费后才留出来的。
量入为出,是每个理智的成年人成熟的消费观。但也仅仅是消费观,它并没有第一时间衡量到我们未来的需求,而仅仅在一定程度限制自己的欲望。
可一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一个人没有强迫性的储蓄认知时,工资到手,他会觉得所有的花费支出都是必须的,是不能延迟满足的,而且这个时候往往会给自己找借口:这个月花了,下个月就不用在这项支出上花费了;这件应援,我怎能不支持我喜欢的设计师;有了这个,我就可以解放双手去干更多的事情了;人情往来,没有办法……
实际上,这个月在这个东西上花的钱,下个月依然会花;家里解放双手的工具买了一堆,也只是搁在角落落灰;所谓人情往来,也不过是打着人情的旗号,满足自己的虚荣……
长此以往,收入-支出不仅可能等于零,甚至会出现小于零的场面,这样下去,收入能覆盖支出已经是极好的了,哪里还敢奢求有存款。
支出=收入-储蓄!
要想有储蓄,我们的消费观念应当是:支出=收入-储蓄!换句话说,就是给自己制定强制储蓄的任务。
当你给自己制定好了每月的储蓄目标,每个月的工资到手,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储蓄目标先转出去存起来,然后强制自己用剩余的钱来支付花销。
而那些以往认知里好多的必需品,都会成为可以延迟满足,可以放弃消费的东西。
当然,给自己制定强制储蓄目标,并不是说所有一切的支出都要为储蓄让道。我们只提倡在合理恰当的范围内做个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