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里推出的人工智能模式,刚熟悉使用了这个,那个更为先进的又蹦跶出来。这些个人工智能玩意儿,看似高端神秘难以接近,其实在运用上很容易上手。要想满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要想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疑难,只要在对话框里输入关键词,瞬间就会逐一罗列、娓娓道来。有说渐老之人眼睛不太好使,打字也不利索咋办?这也不是啥难事呀,开启对话的语音模式,把想说的说出来就可。还有说我想把中文的,翻译成英文可否?这些个所谓难事,现在都变得简单,不光是英文,其它几十上百种文都一样,想翻译成啥文就可啥文。
除了释疑解惑,还能用它作为帮手吗?比如我出去旅游了一趟、去过了不少地方、也有了不少的感概,想写一篇游记来表达。可多年没动笔手钝,文字功夫也差强人意,想得很多就是写不出。咋办?如果放在以前可说得上难,但现在有了这些个小帮手,只需要把想写的意图,尽量通俗易懂、明白无误告知,洋洋洒洒一篇美文,三、五分钟即可呈现眼前。要知道这些个人工智能小助手,它们的所作所为,依托的可是无所不能的大数据,运用的是高智商的思维方式,仰仗的是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高科技呀!
面对这些宝贝疙瘩,对咱们这些渐老者而言,要说内心里没点触动、没点想法,是不怎么可能的。但如何去掌握、运用有些发怵,也有些望而生畏。能行吗?回答是能行、太能行了,只要愿意去接触、去试探。我们很多时候面对高科技,总觉得是高智商的人玩的,究其研发而言,确实一般人奈何不了,但从运用角度看,恰恰是差不多的都能行。就跟当初智能手机面世时,不少老者畏之如虎,拿到手上如同“烫山芋”,还没试一试就打起了退堂鼓。可到了现在呢?还是这些个人,基本上谁都能玩,玩得上瘾还离不得。面对人工智能新帮手的出现,我们不妨大着胆子去尝试一下,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多次,不就是熟能生巧的事吗?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街区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