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在备战心理学研究生嘛,所以没有很多心思构思新的文章来写,所以可能大部分时候会发心理学日常相关啦,一些有趣又有用的心理学知识!也算劳逸结合啦!
今日安利:鸡尾酒效应
鸡尾酒效应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鸡尾酒效应"在声学中是指人耳的掩蔽效应。在鸡尾酒会嘈杂的人群中,两人可以顺利交谈,尽管周围噪声很大,但两人耳中听到的是对方的说话声,你们似乎听不到谈话内容以外的各种噪音。因为你们已经把各自的关注重点(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放在谈话主题上了。
心理学上,可以用特瑞斯曼的注意衰减理论来解释:听觉注意现象。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因常见于酒会上而得名。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 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在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该效应实际上是听觉系统的一种适应能力。对熟悉事物的迅速再认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也就是:我们站在一个挤满了人的屋子里,周围可能有十个,二十个人在说话,可我们却能挑选出我们想听的对话。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对其它对话都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判断,然后决定堵住不听。
名称由来:鸡尾酒是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期起源于美洲的一种酒精饮料。传说在某个小酒馆里,一天宴会过后,席上剩下各种不同的酒和果汁,有的杯里剩下1/4,有的杯里剩下1/2。有个清理桌子的伙计,将各种剩下的酒,三、五个杯子混在一起,一尝味儿却比原来各种单一的酒好。他将这些混合酒分给大家喝,结果评价都很高。于是,这种调配混合饮酒的方法便出了名,并流传开来。用几杯剩酒调和在一起,居然可以产生一种色香味俱佳的奇妙饮料,这恐怕是鸡尾酒最大的魅力。人们把这种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为鸡尾酒效应。
教育中的例子
细看当前的学校教育,我们不难发现鸡尾酒效应的存在。当一个"好学生"突然"出格",甚至违法乱纪时,我们会惊叹:真想不到!当一个"差学生"突然改邪,甚至"光芒四射"时,我们会感慨:真看不出!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复杂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规律。而这种"想不到"、"看不出"正是"鸡尾酒"效应在教育中的反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古训告诉我们,当一个好学生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也能注意到他的固执、骄傲;反之当一个差生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更要注意到他的诚实、努力。不少学校、教师对学生实行横向排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这样人人都能排第一,但人人不全都是第一,这样看学生就会客观公证,就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