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摘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摘录

作者: 宋馨 | 来源:发表于2021-11-07 23:09 被阅读0次

    一、前言

    2014年3月,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本书包括三个主题:

    一、核心素养意义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准确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内涵和实现路径,做到“为我所用”。

    第一章 素养与核心素养

    素养的来源

    1.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素质是先天的禀赋,素养是后天的产物。

    2.“人”的定义早已不单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更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

    人的素养更多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教出来的多半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教养),育出来的才是内在的能力和品格(素养)。

    3.修养、涵养即自我经过修炼、涵泳而形成的素养,它强调自我教育在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在素养形成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起关键的作用。

    4.从个体的角度讲,素养是个体的习性、习惯;从社会的角度讲,素养是一种社会价值,一种人类文明;从根本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

    总之,就来源而言,素养来自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就形成机制而言,素养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

    素养的构成

    1.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阅读的作用:古人所云,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2.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

    3.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古语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的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4.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怎么认识世界,怎么思考问题,集中反映了一个人在智力学识上的素养。

    当前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立化和封闭化。

    对立化思维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

    封闭式思维是一种走套路的思维模式,即用既有的套路和模式来解析和分析所有的认知对象和问题。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

    学校和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关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三个着力点,一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进行论证,用逻辑进行推理的思维能力。孔子一生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求自己;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三是注重把单向思维的培养改为双向思维的培养。具体说,把演绎思维的培养变成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并重的培养。

    素养的特性

    知识、能力、素养三种都是人所具有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就结构而言,外层是知识,中层是能力,内层是素养,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

    就结构而言

    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就内容而言,素养具有广泛性,是人的整体生命气象。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就表现而言,素养具有稳定性,一致性。只有当学生身上能够一贯而稳定的表现出一种学习行为或思维活动的时候,才算形成了一种学识上的素养。

    就功能而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它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支撑。

    孟子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意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古人说过,才胜德者谓之小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

    马丁·路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第二节  核心素养

    核心的意蕴: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关键性。

    基础性:毛竹理论。唯有坚守基础性,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偏离轨道,走向或唯智,或唯才,或唯考……进而出现抢跑教育。人的发展亦是如此,要在基础和根基上下足功夫才能赢得未来。

    生长性: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

    共同性: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

    关键性:核心即关键,是核心素养最显著的特性,关键即精,即精华所在。素养形成的时间是关键的,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融进血液和神经,成为精神的一部分。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

    关键能力

    其主体核心和基础应该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能力有如下三个特点,一剩下来的东西,二带得走的东西,三可再生的东西。

    教育是允许遗忘的,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鼓励他们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价值观,文化意义。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和体验知识的意义,把课内与课外知识,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日常生活当中的成长行为,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司成勇:“能力不是无本之木,不是无源之水,它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但能力又不是知识,它是知识被消化吸收以后沉淀而成的知识的结晶体,是知识的浓缩液。”所谓有能力的人,就是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by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