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红楼里有半世安稳。
看红楼梦,让我们记住的,并不是贾府的腐败和最后的衰落,更多的是它的温暖和美好。主观上我们偏于这样,而更愿意把它的丑陋和警示给忘去。
正是,看红楼人生,品个中滋味。
再看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竟然无感。想起以前看到这段,总要禁不住落泪。由黛玉的行为,想到她内心处,她的处境,想到人生短暂,青春如鸿,怎不叫人伤感。是近日心情低迷还是真的世故老成而如此呢?
在“享福人福深还祈福”这段里,贾母的行为让人感悟。一方面,贾母自然是有福之人,活在幸福中。尤其是历经人世沧桑,更深知生活滋味。留恋,企望永生永世。这跟皇帝求长生不老术的愿望是一样的心理。可以说,只要幸福,谁愿意老死去。
贾母的祈福,应该也有为贾府为子孙祈福的内容,也不排除为天下苍生祈福。这种祈福里一定有感动,深情,真诚,大爱。
对混钻的剪烛花的小道士,王熙凤伸手就是一巴掌。贾母知道了,说小门小户的孩子何曾见过这阵面,喊贾珍给孩子点钱买馒吃,叫不要为难他。王熙凤与贾母对一个小道士不同的态度,品德境界高低了然可见。
清虚观张道士的模样,让我想起水月庵老尼净虚。清修又如何,仍没有脱离世俗红尘。不过,像清虚观水月庵,应是为贾府私属所服务,因此总以为不纯粹。可是,就算高山深野之中,僧尼就一定如所以为的而清修吗?
按世故圆通来讲,张道士的言行已是十分得体了。可是,他不了解宝玉。为宝玉介绍对象却不领情,反而遭厌。
换作一般王孙,给自己添妻加妾,只有欢喜的份。而宝玉是宝玉,不是一般王孙。拂然不悦,此时的宝玉心里,喜爱的只有黛玉。
在我看来,尽管宝玉有朝三暮四之嫌,但在心底一直是留存有黛玉的位置的。也可见,宝玉真爱的人是黛玉,不是宝钗。
书中剧里,宝黛间的摩擦别扭种种,足可以表明,这俩个人才是在谈恋爱,是这一场恋爱的主角,也非宝钗。宝钗讨人喜欢的,不是她端庄的容貌,而是她的举止修为更符合俗世人的口味。所以,黛玉是不被理解的,或者说,就算理解又如何,世人也要扣给她小性刻薄讨人嫌的帽子。俩个人的命运,从处世性格上就分明了。
宝玉讨厌张道士说为他提亲的话,当时一下子就望向黛玉。只见黛玉撇着小嘴,两手纠扯着丝巾,早已不自在了。尽管不喜张道士,可见着好玩的骐麟还是拿来给黛玉,黛玉自然说不稀罕,宝玉接着说,我先替你收着,回去咱再好好玩。这一件小玩艺,宝玉的举动显得孩子气,但足现他的一片真情,有好东西首先想到的是黛玉。
因为提亲一事,黛玉不理宝玉,让宝玉摸不着头脑,烦恼纠结,找黛玉问个明白。黛玉的担心和醋意,借佩件小玩艺上发作,话的意思说到宝钗有金饰。宝玉听了,急火攻心,以为黛玉不懂自己的一片心,摘下胸前戴的玉,狠狠地摔在地上。一时哭闹吵起,惊动了贾母王夫人。贾母见玉被摔穗子剪断,伤心哭道,怎么就遇到你们这两个小冤家,几时闭了眼就好了,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贾母的话,内有深意。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宝玉喜欢黛玉,贾母自然心里明白。可是,选一个女孩做孙媳妇,在贾母心眼里,黛玉是合适人选吗?尽管,贾母十分宠爱黛玉,黛玉是她最爱的女儿唯一的孩子,爱护之心可想而知。可是,宝玉在贾家在荣国府的地位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他的婚姻,自然成为重要的事,在配偶人选上,宝玉就做不得十分的主。婚姻,牵扯到政治家国前途命运,也不是新鲜事。
林黛玉是贾母选择孙媳妇的上佳人选吗?
这个答案,在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贾母说的一番话中,可见端倪。
张道士说有一户匹配人家的小姐很好,贾母说,有和尚算过,宝玉命不该早娶,再等等吧。叫张道士先打听留意着,只要模样好,穷点没关系,不过多出点银子罢了,关键一点女孩儿性情要好,是最主要的。
听听这话,是不是有针对性?是不是似乎就把黛玉给排除了呢?而意指宝钗合适。
宝钗确实比较拿得出,迎合世俗的规范,圆通得当,不易得罪人,跟谁都拿捏有分寸。
黛玉恰恰相反,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一切都表露出来。因此,容易得罪人。我以为,此乃是真性情中的一种。无奈世人不喜欢真实的东西。所谓良药苦口。谁不爱听赞美奉承,既便明知是假,也不愿听刺耳恼人的真话。因为真话往往是拂违人性的。
贾母说,偏偏遇上俩个小冤家,成天闹不愉快,让她放心不下。偏偏这个词用得好,充分透出贾母内心的左右为难。她是有意照护黛玉,模样聪慧也无可挑剔,只是有两件不符合贾府家族择媳的需要:一是性格,二是身体。黛玉性格太直接,身体也不是那么健朗。而这两点,恰恰是宝钗胜过的。
贾母末了一句,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这句话,有认世理的成份,眼前两个孩子宝黛就充分诠释了这句话。贾母说这话,也透出她内心的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