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部关于心理学的电影,继《心灵捕手》之外又看了一部《以怒制怒》,讲的是一个名叫戴夫的小男孩,小时候被人恶作剧,在准备亲一个心仪的女孩的时候被人脱下了裤子,以至于长大成人之后的他变成了一个很没有自信对任何人都唯唯诺诺的人。幸亏他的女友找到了名叫巴迪的心理医生,拥有强大人脉资源的巴迪以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治好了戴夫的不自信-用一个半小时的篇幅逼他发怒!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发笑了:发怒还用逼这么久?你骂我一句我就发怒了!姑且不说发笑的人里面其实也有我,单说发怒这件事本身,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敢发怒的对象不是我们认为最亲近的人,就是我们认为社会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每当遇到不亲近的人或者是社会地位比我们高的人,我们常常会选择忍气吞声。前者有时候是为了表现风度,后者则基本是因为得罪不起。
但是忍下的怒气去了哪里呢?一种情绪产生以后,走向不是对外就是对内,所以一种负面情绪产生的结果不是伤感情就是伤身体:发泄出来的话很容易伤感情;憋着不说很容易伤身体。戴夫就是属于后者,他遇到所有的不公,都选择自己忍受,然后告诉自己:我很好我不生气。但是恰恰是这种自己催眠,让他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受人欺负-忍气吞声-欺负他的人变本加厉-自卑-更加受人欺负……
巴迪的调理方法是先想尽办法激起他的怒气,然后找到童年带给他噩梦的人使劲揍一顿,从原点纠正了对愤怒的处理方式:不要忍气吞声,而是以牙还牙!最后用爱唤醒他的勇气。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集自负与自卑于一体,在盲目自我肯定的同时也在自我否定,自我肯定的因素就很多了,比如自己有一件拿手绝活,或者那一次努努力取得了一个好成绩,甚至面对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会有一种由来的自傲,但是自我否定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三个字:我有错!
戴夫之前受人嘲笑,他在愤怒的同时其实打从心底接受了别人嘲笑的理由并且后续的好多年里一直在跟别人做比较,越比越自卑,越自卑越不敢向外发泄愤怒,越不敢发脾气越让别人觉得他好欺负,越被欺负他越觉得自卑,直到巴迪赈救了他。
记得之前做过一个梦,说人是需要逆向思维的,仔细想想确实很有道理,发生了一件事情,如果自己觉得责任都在别人的时候,越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其间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哪些需要修正的地方;而当自己觉得责任完全在自己的时候,面对陷入深深自责的自己,我们应该温柔且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37985/823f355cc8e5e9f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