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内卷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随便一种情况下,都会有人评论“现在都这么卷了吗”之类的,大有“高要求=内卷”的趋势,更从中看出一种酸葡萄心理。
什么是内卷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在资源稀缺情况下的一种零和博弈:只有这么多资源,你有了我就没了,所以大家要拼命竞争、拼命内耗。
网络上,关于内卷的通俗解释,有这样几个例子:
例子1:看电影的时候,大家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了起来,那被他后面挡住的人也不得不站了起来,然后就导致了只有第1排的人坐着看电影。而最终的效果与大家都坐着是一样的
例子2:大家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突然来了一个加班狂,加班到9点,并且得到了老板的表扬,导致大家都得不断加班以获得职场上的奖励(升职或者加薪)
例子3:以前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涯都是在学校完成的,放学后就开始玩。但不经意间,辅导班开始流行、家教开始流行,然后呢,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了辅导班的军备竞赛,又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
但反过来看这些例子,好像又略微有些不同:
例1是与2、3明显不同的:所有看电影人的都享有这场电影的观影权,只不过位置略有不同(这是通过规则保证了的,比如先到先得、区别定价之类的),而例2与例3的呢,大家在争抢不同的资源。
例1的情况,更接近于内卷这个词的本义,但2与3不是:社会竞争的存在不可避免。当然,如果例2导致的加班是表演性的加班,另当别论。那只能说这个单位、这个公司根本没必要这么多人,这些人要么是民脂民膏,要么公司要玩了。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
那例2与例3是否还是不同呢?
是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学生有无数的选择,而职场有自己的规则。如果没有辅导班,爱学的学生自己也会拓展其他的渠道去学习,而被逼着上辅导班,不过是很多家长的面子而已。实际上,学生在完成整个学历教育之后,仍然会拥有无数的从业选择。
而职场呢,是前面的一个选择而已:你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去留、在职场上的态度,而不是要求别人与你一样,这就是职场上的差距。延长时间只是一个方面(过长的劳动时间应该通过劳动法规来约束),但“人的区别在八小时之外”这样的故事又在哪里呢?通过工作时间之外的提升,来不断获取升职加薪的能力,是不是会有更高的产出、更大的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内卷可以用,但不能滥用,尤其是不能让内卷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手段与政治正确。
学生有得选,而职场人没得选。这就是差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