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杨绛:"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作者: 墨饱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19:58 被阅读0次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指的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是读完之后最直观最受感触的地方,相守相助是过程,相聚相失是结果。最后,杨绛空落落地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很简单的陈述句,风浪不惊的背后是心潮的波涛汹涌,溃不成军。

    这本书就是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的老来之笔《我们仨》。读完之后,不能不令人动容。其实所谓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远不如一句“先生”,古之女先生,大抵只这么一位,大家都心服口服的如此称谓,以表敬意。但为了后面的行文不罗嗦累赘,故直接称呼姓名,先生勿怪。

    杨绛

    首先说一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就很喜欢。就像以秸秆为原料制成,封面的竖排纹理还清晰可见,摸起来也是粗糙中带着整齐,想来正应全书的沧桑之感,秸秆的土黄色也象征着作者已到暮年,书名《我们仨》和作者“杨绛”几个字均用大地色烫在上面,颇有叶落归根之感。书名上方,是女儿钱瑗的笔迹:Mom Pop,爸爸妈妈下面的中间位置是自己:圆,俏皮可爱。

    三联书店《我们仨》

    在这本书里,杨绛构建了一个梦,一个万古长梦,初读几页令人摸不着头脑,只觉得分外沉重,令人屏息。其实,这只是一种虚幻美丽的手法,这个梦里的“古驿道”就是现实中的医院。钱钟书被一个电话,一辆汽车急急的叫走,是住院之突然。杨绛每天去船舱看望,其实是去病房探望。311可能就是钱钟书的病房号。“太阳照到前舱之前就要离开”这也是真的,杨绛在书中曾说过,钱钟书病时她需要医院和家来回跑,常常一趟要走大半个北京城。书里说:“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了一年多。”

    抗战胜利后,约1946年,摄于上海

    在这本回忆录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令人艳羡的学者家庭。这种艳羡绝不只是一家三口都是教授,正是因为对外界有太多的名声,当我们掩卷细读时,才发现这就是三个“小孩子”。尤其是钱钟书,与写出《管锥编》的想象中的那个钱钟书相比,这个钱钟书更有烟火气,更显孩子气。他会和女儿称兄道弟,想着法子捉弄女儿,好让她吃惊。他“笨手笨脚”,在杨绛生产住院期间,经常“做坏事”,不是把台灯砸了,就是把墨水瓶打翻了。但每次都是杨绛的一句:“不要紧。”也许,一个人只有在至亲面前,才会让自己的“好坏”暴露无遗,才会显出全分的真气、孩子气。而保留住了钱钟书的这团孩子气,是杨绛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钱钟书

    通篇下来,你会发现,可能是由于回忆录的缘故,文笔格外细腻、真实、细水流长。杨绛会在每一张照片旁都附上时间地点,甚至当时的细节。她会写道:“圆圆的肠胃能吃西瓜。”她会把女儿去世前两个月在病床上写的还未成篇的《记事珠》附在文末。而且只要你细心就会发现,《我们仨》的“目录”两个字就是钱瑗《记事珠》草稿上的字迹。

    钱钟书为杨绛理发

    除了温馨的学者家庭,这段旷世的婚姻也历来为人称道。真真是才子佳人,魂牵梦绕。他们初次相遇于清华的古月堂前,彼时一个意气风发,一个韶华正好,就是两瓣玉相吸的时刻。他们一起辗转过中国、英国,他们一起经历过困难的文革岁月,他们像探险一起生活,平常琐碎中又总能发现乐趣。“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当杨绛读到这句话时念给钱钟书听,他马上回道:“我也是。”如果我在现场,可能觉得空气都静止了,只有他们相互注视的眼光。正因如此,他们的爱情被称为“婚姻的典范”,而这本《我们仨》里,就是杨绛绵绵不尽又温情甜蜜的思念。

    1950年清华校庆日,摄于清华大学新林院宿舍

    在《我们仨》的文末,杨绛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女儿丈夫先后去世后,她把“离开”看作“回去”。2016年,杨绛去世,“我们仨”终于又团聚了,这一次他们永远不会分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绛:"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ig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