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老师
(知识快递——《教育学原理》3号)
总有人在说“童年无忧无虑”,总有人在研究让人快乐学习的方法。
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不快乐,日常充斥的麻烦远多于高兴地事,只是几年后,再回忆这段成长时,才觉得快乐。同样,一切号称能快乐学习的办法,都只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短时间提高人的兴趣。真正取得成绩的过程无外乎还是“反复记忆”和“逻辑推理”,努力学习都是艰苦的,不然怎么叫“努力”呢?
成长通常很艰辛,与其说快乐,倒不如说,是功成名就后回首往事很快乐,而这种快乐其实是对成功现状的一种满意心理。
成长,在教育学领域叫做“个体发展”。广义上说,个体发展是一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实在太宽泛了,让我们难以把握,仿佛人生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就长歪了,万劫不复了。狭义上,个体发展就指的是儿童发展过程。这个就好理解了,从婴儿到成年,你不仅渐渐长高,长壮了,而且有了知觉,学会了语言、思维,有了情感、性格气质,再到后来学文化,有知识,懂得待人接物,有了理想,有了责任感。
我们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当我们还是幼儿时,前面有个人挡住去路,我们会哭喊,让他躲开;而十五岁时,面对同样的情况,我们会礼貌的说“麻烦请让一下”。这就是一个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是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共同发展的过程。
3岁时,人开始有记忆,5岁时才有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8-10岁才能进行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如果我们偏要把二元一次方程放在4岁孩子的面前,那只会打击掉他对知识的兴趣。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15岁时喜欢到不行的那个人,到了20岁也许你已经忘了他的模样,因为你当年很傻很天真,现在更加理智了。古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发展状态,20岁如果就知天命,这样的人显然也不正常。
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一样,质量也不一样,爱因斯坦7岁还不会说话,莫扎特4岁就能作曲,大器晚成,正好证明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特点。也正是由于个体发展有这么多的规律性特征,所以我们才会听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理念。
当有了一些年纪后你会发现:人想努力改变现状并不是随时都可以,错过了一定时期,再想改变就要多付出几倍的代价。突围的机会往往集中在某几个年龄段,剩下的不过是平平常常过日子。人生发展分布并不均衡。
长大成人是不易的,我们主要会受到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一个22岁貌美的姑娘,首先需要她父母遗传给她良好的身高、肤色、五官,这是基础条件。若常年被烈日暴晒,再好的肤质也不会晶莹水润;若终日混迹夜店,很可能待人接物时都是一副醉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看小说都明白环境塑造了人物,可见,现实中环境对一个人影响是非常大的。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理性,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自然欲望。我现在有夜跑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当年为了减肥养成的。为了这个目标,我可以克制蛋糕鸡腿的诱惑,可以克制睡懒觉,可以在身体发出躺下的信号时,穿上鞋出去跑步。正是“用汗水雕刻自己的身体”这个内在驱动力,让我开始自我设计并为之奋斗。个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让我三个月后成功减肥15斤,刷新了自己由内到外的状态。
举了这么多例子,只想告诉大家,现代人,儿童时期多数都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度过,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年后发展成什么样,学校教育起了决定作用。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并不总是平坦,个体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艰辛的日子是一种修炼,就如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一样。
所以在这里,我不祝大家成长快乐,祸福皆有因果,我祝大家心态坦然,坦然接受许多不完美和时刻到来的挑战,并努力迎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