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并非外界的难题,而是自己脑海中的思维定势。
在《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一书中,作者尼基·海斯指出: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并非智力、天赋或教育背景,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这辈子,能走多远,爬多高,就在于你有多敢想,多会想。
1.你过得不好,是思维方式不对。
在《想》这本书中,作者一语道破: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进行思考。
只是按照先入为主的信息、固定的思维模板,无意识地做出决策。
以为忙碌便是努力,努力就有结果,可想法不对,再怎么盲目使劲,也不过是白搭。
唯有先找对思路,才能让你的付出事半功倍。
书里提到一个词,叫“心理定势”:人会被过去的认知、对事物的期待框定思维,仅关注特定类型的信息,最后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这就是说,一旦你掉进先入为主的陷阱,思维和视角都会受限,只能被现实耍得团团转。
而当你清空大脑,从实际需求出发,就算身处错综复杂的迷宫,也能快速寻到出口。
2.思维惯性,是人生最大的敌人。
《想》一书中解释:
所谓惯性思维,就是基于以往的经验、习惯和方法,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
人一旦在某方面摸索出路径,便会不由自主地沿着这条路循环往复。
《想》中提到:做任何决策,小到吃什么晚餐,大到选什么职业,都相当耗费精力。
所以,为了节省大脑思考的能量,大多数人会放空思维,顺应惯性。
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曾经助你脱颖而出的专长,也许很快就会失去优势,无法持续为你增值;昔日予你踏实安稳的行业,也许不久后就遭遇危机,不再让你一劳永逸。
太依赖旧经验,不迭代新思维,终会使我们一步步丧失竞争力。
3.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拔出思维的锚点。
每个人做决策时,思维往往都会受到第一信息的影响。
当你不加分辨,照单全收,就会误以为自己在思考,任由锚点拽着自己往下滑。
想要活得清醒理智,就得拔出思维的锚点,夺回自己对大脑的控制权。
在《想》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 推倒经验主义的墙
心理学上有一个“迁移效应”,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继事物产生影响。
如果先行经验促进了后继事物,被称为“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这说明,经验可能是推动你的助力,也可能是拖垮你的负累。
世界日新月异,过去的经验,反倒会成为当下的障碍。
正如诗人阿多尼斯所说:
“有时阻碍我们脚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断被证明有效的思路。”
保持归零心态,及时更新认知,越是在熟悉的事物面前,越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
你每推翻一堵经验主义的墙,生命中就会多出一条更好走的路。
2. 撒下集思广益的网
置身事内,每个人都是当局者迷,一不小心就会漏掉重点,错过关键。
所以,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试着倾听和吸纳其他的信息。
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完善自己认知的体系,才能做出合理决策,避免不慎踩坑。
3. 拓宽思维模式的边界
书中指出:思维模式单一的人,往往在遇到问题时只有一种解决方式。
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打开思路,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与路径。
对任何人来说,书籍都是打开认知大门,了解广阔世界的一把钥匙。
每一本书,都是一套自成体系的“思维模式”。
你读得越多,就会见识越多不同的思路,找到无数困惑的答案。
当你的见闻足够丰富,心智足够开阔,就不会再被思维框架所禁锢。
《想》中有句话说:
“我们的思考之路遍布捷径,但这些捷径经常将我们引入歧途。”
很多时候,你自以为可靠的经验和认知,反而是人生路上最危险的陷阱。
日本高僧铃木俊隆说:
事有所成的秘诀,是永远懂得当一个初学者。
不要把经验变成思维的枷锁,一生都在原地来回兜圈子。
更不要让自己活成惯性的奴隶,一世都走不出困境的循环。
记得时刻反思自己想得对不对,好不好,要知道,正确的思维,就是这世上最厉害的武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