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之前,钢铁行业一代又一代的技术人员想要生产厚度一致的薄钢板,却都失败了。他们发现,影响厚度的因数不下六七个——速度、温度、牵引力、等等。他们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不遗余力地一项项调整,然后又花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同步协调,却没有任何效果。控制了一个因素会不经意地影响到其他因素。减慢速度会升高温度;降低温度会增加拉力;增加拉力又降低了速度,等等,等等。所有的因素都在相互影响。整个控制进程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网络包围中。因此当轧出的钢板太厚或者太薄的时候,要想在六个相互关联的疑犯中追查到那个祸首,简直就是在白费力气。
在维纳那本《控制论》提出他那睿智的通用化思想之前,问题就卡在那儿了。而书出版后,全世界的工程师就立即把握住了其中的关键思想,其后的一两年里,纷纷在各自的工厂里安装了电子反馈设置。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厚薄规测量新轧出的钢板厚度(输出),然后把这个信号传送回控制拉力变量的伺服电机上。在钢材进入轧辊之前,这个信号一直维持它对钢材的影响。凭着这样一个简单的单回路,就理顺了整个过程。因为所有的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只要控制住其中一个对产品的厚度直接起作用的因素,那么你就等于间接地控制了所有因素。不管出现偏差的倾向来自不平整的金属原料、磨损的轧辊,或是不当的高温,其影响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自动回路可以进行调节,使最后一个变量弥补其他变量。如果有足够的余地(确实有)调节拉力,来弥补过厚或热处理不当的金属原材料以及由于轧辊混入了铁屑而导致的偏差,那么最终出来的将会是厚度均匀的钢板。尽管每个因素都会干扰其他因素,但由于这种回路具有连续性和几乎瞬间响应的特性,因此仍然可以把这些因素间的那个深不可测的关系网络引向一个稳定的目标,即稳定的厚度。
工程师们发现的这个控制论原理是个一般性的原理:如果所有的变量都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最大限度地控制其中一个变量,那么你就可以间接地控制其他所有变量。这个原理的依据是系统的整体性。
上面的这个例子不断地被一些著作沿用,如法国作家比埃尔.拉蒂尔1956年的著作《用机器进行思考》(Thinking by Machine)和美国作家凯文.凯利1994年的著作《失控》(Out of Control)。
尤其是凯文.凯利的《失控》描述了随着逐步放弃对机器的人为控制,到逐步引入生物技术和进化的思想,让机器产生自适应、自学习、自我进化的能力,把机器想成生物一样的东西,可以形成群落,互相共生,自我进化成更好的机器,和一个更好的世界。一本划时代的著作。里面许多闪光的金句,可以通过这篇公众号文章了解一下:人类啊,放手让机器去爱吧!
摘取其中的两小段:
“生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突然冒出来的,就像晶体突然从过饱和溶液中显露出其最终(尽管微小)的形式一样:没有从浑浊的半晶体开始,也没有呈现为半物化的幽灵,而是突然地、一下子就成为了整体,就像‘迭坐’游戏中,200个人突然坐成一圈一样。‘生命是完整的、综合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也不是无组织的。’斯图尔特.考夫曼写道,‘生命,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是结晶而成的。’”
“从大爆炸迄今,一百亿年来,宇宙从一团致密而极热的原始物质慢慢冷却。当这一漫长的历史走到大约三分之二的时候,一些特别的事情发生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力量开始强迫这些正在慢慢消散的热和秩序在局部形成更好的秩序。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其最不寻常之处在于:(1)它是自给自足的,(2)它是自强化的:它自身愈庞大,就产生愈多的力量。自此之后,宇宙中就并存着两个趋势。一种是永远下行的趋势,这股力量初时炽热难当,然后嘶嘶作响归于冰冷的死寂。这就是令人沮丧的卡诺第二定律,所有规律中最残酷的法制:所有秩序都终归于混沌,所有火焰都将毁灭,所有变异都趋于平淡,所有结构都终将自行消亡。第二种趋势与此平行,但产生于此相反的效果。它在热量消散前(因为热必会消散)将其转移,在无序中构建有序。它借助趋微之势,逆流而上。这股上升之流,利用其短暂的有序时光,尽可能抢夺消散的能量以建立一个平台,来为下一轮的有序作铺垫。它倾尽所有,无所保留,其秩序全部用来增强下一轮的复杂性、成长和有序。它以这种方式在混沌中孕育出反混沌,我们称之为生命。”
因为霍金就是这么说的:“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然后快速膨胀。这被称为“暴涨”,过程极为迅速:经过1 秒钟的极小一部分,宇宙的尺寸就增加了很多很多倍。暴涨使宇宙变得广袤而平滑。但它并不是完全平滑的,不同位置之间有微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星系、恒星和太阳系的产生。我们的存在便缘于这些差异。如果早期宇宙是完全平滑的,就不会有星星,也不会发展出生命。我们是原始量子涨落的产物。”
如今,整个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整体生命的生物圈薄膜。这个外罩怎么也脱不掉。撕开一个口子,外罩会自行将破坏处修补。蹂躏它,外罩会因此变得更茂盛。这不是件破衣烂衫,它苍翠华丽,是一件覆盖地球巨大躯体的艳丽长袍。
这是一件永恒的外套。生命对我们保有一个大秘密,这秘密就是:生命一旦现世,她就是不朽的;一旦发动,他就是不能根除的。
贝母云这么漂亮的贝母云,
怎能没有更漂亮的生命?
戴森说:“正如生命不可逆转地征服物质,类似生命的,我们称之为心智的更高级的处理能力,也一发不可收地征服了生命,并因而征服了所有物质。心智是有耐心的。它在奏响第一阙弦乐四重奏之前,在这个星球上蛰伏了三十亿年。”
如埃里克所暗指的,狂野的生命很像乌洛波洛斯衔尾蛇,吞掉自己的尾巴,消费自己。事实上,狂野的生命更加奇异,它是一个正在脱出自己肉身的衔尾蛇,吐出不断变得粗大的尾巴,蛇嘴随之不断张大,再生出更大的尾巴,把这种怪异图景溢满宇宙。
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的纲领,他认为:绵延(Duration)、基本的自我、真正的时间、生命的冲动(Élan vital ),这些因素构成了世界的基础和本质。这些因素中,最要紧的是这个“自我”。他认为,“自我”是由“我们通过深刻反省”而达到的。这种反省使我们掌握内心状态,并使我们把内心状态视为鲜活的、变化着的东西。而在这基本的“自我”以外的东西——即所谓日常生活、客观世界——只是“自我”的鬼影。
隐隐约约我看到了王阳明的影子。
“以直觉把握美。” 在美的本质上,柏格森否定美有客观的属性,认为自我、生命冲动,是万物本源,体现最高的美。“其实没有哲学,只有艺术。”
人类是了不起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迪克率先提出,不能把“大数”(1039)的巧合看成某种偶然的任意地选择,人类的出现,必须有满足生命形态需要的特定条件。卡特进而指出,宇宙及其物理关系必须容许在某一阶段产生出智能的生命,从而才谈得上谁去认识宇宙;他特别突出了人作为观察者在宇宙中的优越地位。这就是所谓的“人择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量子时代以前,人们以为世界完全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粒子在任一瞬间都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时间空间就像一张巨大的记录纸,运载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件。惠勒说:“量子论却强加了一个无比生动的修正。它告诉我们,被我们称之为过去的时空,过去的那种事件,实际上由前不久的过去以及现在所实现的选择测量来决定的,由这些决定所实现的现象,可影响到过去,直至宇宙之始。此时此地所用的观察仪器,对于我们认为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来说,确实有一个无可回避的作用。” 玻尔当年说:“我们大家既是观众(观察者),又是演员(现象的组成)。”
人类的上智者的痛苦,是明知真理是有的,可是得不到。下愚者快乐,无痛苦,他们不需要真理,所以他们没有失望。人类中多的是既不上智,也不下愚,忽觉有真理,忽觉无真理,忽而找找,忽而不找了。
然而这个永远存在着的不可企及的“彼岸”让痛苦的人产生了不可回避的悲观主义。所以尼采反理性,元凶一路追到苏格拉底。上帝死了。钦佩极了。是个大智者。可是病源、病根早就找到了,谁也开不出药方。尼采就是太认真,所以他疯了。但是他相信有“超人”,预言“超人”会降生——这不是一场梦。
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快乐与痛苦的问题。
随着生化技术、AI的不断发展,机器必定越来越人性化,人类也将越来越机器化。最终还是生命战胜了一切。在本文开头的这个事例过后的100年,怎么也难以想象从当初这么简单的一个机器系统会发展到一个如此发达的进化的智能体。唯有生命是逆宇宙而行的,你的最终痛苦就是你的最终快乐。
也许你我都会经历痛苦,但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地球生物进化能量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