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学术圈也不例外。当然,这里所说的脸,不是科研工作者的颜值,而是论文的优雅和美观(如规范的格式、正确的语法、流畅的语言、漂亮的图表)。论文的“颜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稿人和读者阅读论文时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待自己论文的态度(如端正、认真、严谨的程度)。因此,越是高水平的期刊,对论文的“颜值”要求越高。
而评判一篇论文的“颜值”几何,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图片(figure)的“颜值”。
正如同对异性“什么样的容貌是最完美的”一样,一个“看脸”的研究者,心中对“什么样的论文图片是最完美的”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尽管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各有不同,但依然有着许多相似点。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图片是美的呢?是大多数人都喜欢的呢?怎么样把图片的“颜值”提高呢?就这几个问题,我想结合我的经验,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见解。
1. 图片的排版要美观
对于由多个类似的插图(subfigure)组成的图片,通常来说,每个插图的大小要一致,要保持对齐,插图之间的间距不易过小或过大。插图和整体图片多呈矩形。对于有数值坐标的插图,应考虑使用边框。
2. 优先使用彩色的图片
这点很好理解。要不然电视机为什么要从黑白的“进化”为彩色的呢?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就尽量把论文的图片做成彩色的吧。
3. 不要滥用颜色
颜色不宜过多。使用过多种类的颜色会让人产生视觉上的凌乱感。此外,尽量选择反差较大的颜色,慎用与背景颜色和色调接近的颜色(比如白色背景下使用黄色图标)。色调相似的颜色会使眼睛难以辨别而产生疲劳感。
4. 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要合适
明亮的图片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因此尽量避免使用昏暗的图片。图片的对比度要能够体现出图片中重要结构和其它部分之间的差别。这个问题通常出现在使用拍摄的照片的情况。所以拍摄照片时最好就设定好拍摄时的亮度、对比度、颜色和曝光度,如果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可以再用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进行适当调整。图片上重要的结构,像素要清晰,因此要控制好拍摄照片时的焦距。
5. 图片上的指示线条的粗细和指示箭头大小要适中
过粗的线条和过大的箭头会影响被指示物体的周围结构的观察和与整体画面之间的协调感,过细的线条和过小的箭头则使指示线条的不易看见。一般来说,指示线的粗细和箭头的大小应与被指示物体的大小成正比。
6. 图片上的注释文字的字体大小要适中,放置的位置要合适
图片上的注释文字的字体不宜过大或过小。字体过大会影响图片的美观和比例的协调感,字体过小则不利于阅读(请照顾下那些两眼昏花的老年读者)。因此,最好在设定为A4纸大小的页面上编辑图片。更改完字体大小后,再把页面缩小到真实的A4大小(即页面大小100%)下检查字体大小是否合适。此外,注释文字的字体的大小应与该内容的重要性成正比。注释文字的位置应选择放置在空白区域或不重要的结构的区域之上,选择白底填充,或更改文字颜色使之与背景色反差尽量大(如暗色背景下使用白色文字)。
7. 图片上的注释文字的颜色和对应的图标的颜色应一致
由于人的眼睛倾向把颜色一致的东西归为一类,所以一致的颜色能够清晰且直接地反映注释文字和图标的关联性。这一原则通常适用于在一张图片上想要指示多个对等的对象的情况(如图1)。这一点非常重要。
图1. 丰盛的晚餐在这张图上,仅通过文字的颜色的就能够清晰指明文字所对应的物体(因而无需使用箭头来指示)。设想如果全部文字颜色都改为黑色时,是否会产生理解上的延迟和混乱?
8. 图片传达的信息要简明而丰富
因为相比文字,图片的呈现效果最直观,所以读者往往更喜欢阅读图片。因此,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让读者无需阅读图下的解释文字(figure caption),仅通过图片的注释文字就能理解图片的全部内容。这种情况通常适用于归纳和总结包含复杂内容的模式图或过程图,一般以示意图的方式呈现,多见于论文的图片摘要(graphic abstract)。这种图不容易做好,需要反复思考和修改(如图2)。
图2. 地幔包体(KBD12)的地质过程历史(Jollands et al. 2018, EPSL)在这张图中,可以看到作者以图片的字母顺序、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矿物)、箭头图标(指明反应和运动的方向)、解释性文字等图片元素,非常简明清晰的描述了KBD12这块地幔包体所经历的地质过程。因此,读者可以不用阅读图片的详细文字说明,也可以基本理解图片所传递的主要内容。由于该图传达的信息已很清楚,原文该图下方的文字说明很短。
建议:如上图所示,如有插图,最好在图上简明地注释区分不同插图的解释性文字(如样品的编号、过程阶段的序号、重要过程的名称)。文字应简洁,不易过多。
9. ……
如何做出“高颜值”的论文图片,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不是上述几点内容所能涵盖的。更多的内容,欢迎大家补充,我也会在今后的更新中逐渐完善。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对需要的大家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