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追风筝的人,情节历历在目,感受如同初见。
如果提到阿富汗,你会想到什么?塔利班、恐怖主义、本拉登还是宗教、种族和战争?如果除了这些,你会想到追风筝的人,想到善良的哈桑,阿米尔,那么,我想,这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是作者对于阿富汗的贡献,对于全人类的贡献。
文学作品的意义,除了给人心灵震撼,也在于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历史和时代的意义。追风筝的人,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联播以外的阿富汗,一切背景和人物,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信息,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灵魂,值得纪念和尊敬的人,值得同情和感动的人。
这是一部民族的灵魂史,是一个国家的苦难史。作品一开始展现的阿富汗,有着自己民族特性和传统文化,有阶级之别,有宗教区分,有普什图人和哈依扎人,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但一切井然有序,平静自在。第一声枪响带来了政变,君主制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共和制,国家似乎焕发出勃勃生机,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过去并无二致。但和平已经悄然过去,苏联不断策动阿富汗当局进行政变,并直接进军阿富汗,人民生活陷入战争的泥潭中,一些人逃离祖国,一些人留在泥潭中,文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陷入南辕北辙,阿米尔去了美国,哈桑留在阿富汗。结束了俄国侵占的十年动乱,阿富汗人民欢天喜地地迎来了塔利班的领导,未曾料想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塔利班执行种族清洗政策,对平民对哈依扎人开展屠杀,整个国家、城市成为废墟。如文中所说的,阿富汗有许多儿童,但没有童年。直至作者完成创作不久,911事件爆发,全世界人民都认识了塔利班组织,现在的阿富汗依然处于贫穷、战乱之中。
这是一部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是关于人性的成长。故事情节巧妙、惊人,在文末拉辛汗给阿米尔的信件中一一揭晓:阿米尔的父亲,一个典型的阿富汗普什图人,一个强势有力了不起的男人,和情同手足的仆人有了私生子,在家庭生活中被撕扯成两半。因为无法表达对私生子哈桑的爱,他把怒气发泄到儿子阿米尔身上,极其苛刻和严厉。从而也导致了一辈子都在争取父亲的认可和关注的阿米尔的悲剧人生,他背叛了同父异母的兄弟,最忠诚的朋友哈桑,带着心灵的十字架远走他乡,直至多年后,重拾勇气,重返家乡,去帮助故人之子,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相对于哈桑的善良纯洁忠诚,阿米尔是一个复杂的人,也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人。多年后再读,已不是当时对他嫌弃厌烦的心态,有了更多的同情和了解。阿米尔从小失去母亲,性格敏感懦弱,完全不符合父亲的期望,他梦想得到父亲的关注和宠爱,他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注,如此,斗风筝比赛对于阿米尔的意义是非凡的,那是他唯一的机会,能够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能够真正赢得父爱。为了赢得父爱,他放弃了哈桑,放弃了友谊,直至无法面对自我,逼走哈桑。阿辛汗洞察一切,他理解阿米尔的行为,也同情他的痛苦,他相信有良心有美德的人擦会痛苦,他宽恕了阿米尔,并给他指引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了童年的罪行,阿米尔战胜了自己的自私和懦弱,付出了代价,完成了自我救赎,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谅解。但文中更值得尊敬和认可的人物,却是阿米尔和哈桑共同的父亲,——一个典型的阿富汗普什图人,他并不完美,脾气急躁、固执,有私生子,但他充满同情心,对待仆人如同家人,花费巨额资产建造抚恤院,他坚强正义,逃难途中不畏危险去阻止犯罪,他吃苦耐劳,为了孩子抹去过去在美国辛苦工作,他坚持原则和尊严,宁可带病工作不接受施舍,他不在意世俗目光,坚持自我判断标准接受非主流儿媳。
人格的纯洁和高贵,无关性别、年龄、种族、肤色,最后阿米尔再次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他追的不再是父亲的认可,而是对父亲人格的认可和崇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