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现每位学生的亮点,因材施教,毕竟教师不是生产流水线

发现每位学生的亮点,因材施教,毕竟教师不是生产流水线

作者: 云中姣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10:16 被阅读0次
    发现每位学生的亮点,因材施教,毕竟教师不是生产流水线

          整整带完两届学生了,看着他们在高中在初中继续阳光灿烂,“篮球小王子”“写作小达人”“国旗护卫队”“街舞会长”“主持人种子选手”........他们依然活跃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师的,深感欣慰!毕竟教师不是生产流水线,孩子们亮点我看到了。

          你教的并非“大家”

          从教伊始,我就不喜欢“整整齐齐”。排队要横平竖直,做操动作划一,早读要异口同声,最好连考卷上红灿灿的分数,都大致相当。所以从常规上看,单老师带的班都比较“闹腾”,站队永远稀稀拉拉,课间玩闹永远最咋呼,就连任课老师上公开课也几乎不选本班,究其原因:Hold不住!你不知道在公共场合这群猴崽子们给你整出什么幺蛾子。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上课的“气场”,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有趣灵魂。你是老师,不是在流水线。”

          我们不能把众多孩子们看成了“一个”。 比如一篇课文有孩子10分钟能倒背如流,并不代表其他孩子也办得到,办不到不是因为他们还不够用心, 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就是很差,反复读上十几二十遍,他们可能还是背不出来。有的学生就是口才不好,一到朗读就磕磕巴巴;有的学生就是提笔会忘字,即使是刚刚反复强调过的笔画。了解到这些,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去指责他们不够努力。不同的孩子必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出他的表现和成绩。不对孩子有了解而只谈教育,其实是幼稚的。而以同一要求对待不同的个体,不尊重孩子独特的天性,失却了教育最应该有的人情味儿,甚至,是冷酷的。

          每个班级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两个班级的问题完全相同,很多问题必得具体分析。仔细地观察,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常的课堂上,总有“出众”和“默默”的孩子之分。“出众”的孩子们总是引导着全体学生。老师提问,他们率先举手,当然得到更多表达和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小组活动,他们常常因为思活跃担任组长,在本组活动的设计、全班汇报的时候,也多是主角;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是基本主导了全班。毫无疑问,这是优秀的孩子群体。

          但这部分孩子的光芒,却在很多时候遮住了剩余孩子们。他们习惯于听从,也习惯于被动思考。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当他们“默默”成自然的时候,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发现每位学生的亮点,因材施教,毕竟教师不是生产流水线

        我们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真正造就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

          学会倾听,比学会表达更重要。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是会听老师讲,还要学习听同学讲。有足够的耐心听对方表达清楚,准确理解他的意思,并由此判断和整合,以得出自己的观点——学习倾听,就是学习专注。很多“答非所问”并不是他不会答,而是他不会听。所以,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学生之间的课堂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这是相互学习的基础。

          教学设计的梯度,比教学活动的丰富更有效。打造“学习共同体”,必然借助分组学习的方式。但是如何分组,是一门学问。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强弱搭配,甚至直接称为互帮互助组,让每个组能力均衡。这样“以强带弱”容易看到表面的整齐,很多学生其实被掩盖。若是平衡搭配,大家实力相当,学生面对和自己差距不大的孩子,可能更有表现的欲望和学习的自信。但有的任务完成起来,明显会吃力一些。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活动,由易到难地递进,各小组有选择的完成。在组内活动时,老师也可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需要关注的小组。这样,孩子有了可以相互竞争的学习伙伴,这是共同学习的动力。

          在对待孩子学习的这件事上,老师也必得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学生所要通过课堂掌握的,是离开课堂后依然能学习的能力。教师"得体地后退",学生才能从沉睡中醒来。然后在独自的学习路上,更好地渐行渐远。

          发现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这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现每位学生的亮点,因材施教,毕竟教师不是生产流水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zp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