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在尖叫 |《看见》读后感

作者: 凤凰康 | 来源:发表于2021-11-13 21:38 被阅读0次

    今天得空看完了柴静《看见》后半部分。

    看完后,给好朋友富榕(石狮市日报记者)发去了碎碎念:

    “就想发条信息,隔空来个抱抱。

    看到柴静采访同性恋、被家暴者、被误判关了28年的老人~自杀的学生群体……

    眼眶湿润,咬牙切齿,却欲言又止。

    看似国泰民安的社会下不平衡的人事太多……

    冷却后,回看自己身边的生活,真得珍惜。

    致敬每一位记者。”

    柴静的《看见》,这本书是我在多抓鱼二手平台买的,当时从“豆瓣8.0分以上”这个搜索条件看到的,“作者——柴静”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想起了大学年代多途径寻找音频材料收听柴静的“夜色温柔”,那会就有一股走进柴静的冲动,可惜岁月蹉跎,这件事一直遗落身旁。

    好在兜兜转转,总算在最近完读了。

    这本书描写的是柴静看见别人的故事,也是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十多年前柴静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XW主播,却因为没有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柴静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

    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柴静,是大陆最著名的新闻人了吧,但看她的《看见》一书,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大新闻——她也不在意XW的大,而是《双城的创伤》,讲六个孩子接连自sha的事情。

    只是落笔,我的眼泪忍不住都要出来了。

    这种落泪,并不仅仅是悲伤,甚至悲伤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为一份我们都失落的憧憬。那六个自sha的孩子,乃至他们的火伴,他们知道他们生命的重量在哪,他们用生死衡量了它。而我们,却失落了这个憧憬。

    这个憧憬,就是爱。

    第一个自杀的女孩叫苗苗,她漂亮,比漂亮更重要的,是她“能理解人”,她是能“听别人说话的人”。因这份特质,她成为一个小团体的核心人物。这个团体的男孩们,对她的爱复杂起来,最终对她表达了恨与攻击。她自杀,她的伙伴们觉得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因承受不住失去,还有人愧疚,接连ZS。

    柴静和她的团队的做法,是去看,看见孩子们的真相,她们,真的做到了。

    当孩子的时候,谁不是这样?但为什么,做了大人,却都忘了。

    孩子们用生与死,表达了对感情的在乎。大人们却只会说,挣钱挣钱,丢脸丢脸。

    看了一些评论,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感触,说这篇文章是《看见》一书中最触动自己的。

    那是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东西。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最美的女子初美自杀了,男主人公渡边痛彻心扉,他突然明白了初美最宝贵的地方是她身上还保留着一份憧憬:

    “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这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我在很早以前就已遗忘在什么地方了,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我连它曾在我心中存在过都未曾记起,而初美所摇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长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 。

    这份憧憬,就是爱,就是不惜代价也要爱。

    写到这,我联想到另一层必须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同为所有的父母,所有的中小学心理老师,都该看看这个采访,或这篇文章。尤其是心理老师,光有专业知识,远远不够。

    带着专业工具感同身受孩子们的爱与不爱,才能给或阳光或灰暗的成长道路投射进一些光明。

    备注:以上,“XW”是xin wen的代替词。

    【齐帆齐微课第251篇,字数1288,共累积398217字数】

    【齐帆齐第8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6篇,1288字,累计9228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默在尖叫 |《看见》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cz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