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个小贩骑驴去赶集,驴身上还驮了许多货物。
路人见了,指指点点:驴子已经驮了那么多货物,还要被人骑,简直是虐待!
小贩听了,急忙从驴身上下来,牵着驴前行。
路人见了,指指点点:有驴子还自己走,是不是傻?
小贩听了,急忙又骑上了驴背,还把驴背上的货物,背到了自己身上。
路人见了,指指点点:明明骑着驴,还要背着货,蠢到家了!
小贩听了,不知所措,想了半天,索性连驴带货一起背在了身上……
觉得小贩愚蠢?可现实中,这样的人却随处可见:
发个朋友圈,他们字字斟酌:会不会显得没见识?会不会被人说矫情?
想给好文点赞,他们纠结掂量:能不能彰显品位?会不会被人耻笑?
同学聚会前,他们一直焦虑:收入会不会被嘲笑?衣着会不会被说屌丝?车子会不会显寒酸?
买东西,他们只关注能不能被人称赞,自己喜欢与否不重要;
选择职业,他们只在乎会不会被人高看,自己适合与否不考虑;
……
他们活在他人眼里,为了他人的眼光不惜削足适履,但却不曾想过:
直径几厘米的眼睛,怎么可能容下完整的自己!
th.jpeg有人说,活在他人眼里有什么不好?
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用让多数人高看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应该是好事么?
这种想法看似有道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他人看待你的方式,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个著名的“伤痕实验”。
他们聘请特效化妆师,在志愿者的脸上画了触目惊心的伤痕。
画完后,他们让志愿者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伤痕”,然后撤走镜子,将“伤痕”擦去。
但他们没有告诉志愿者伤痕已经被擦去,只是说:这最后一步是给伤痕“定妆”。
随后,志愿者们就被派往了各医院的候诊室。
他们被要求留意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观察是否与往常不同。
结果,这些志愿者无一例外地认为:人们一直盯着他们的脸看,还对他们异常粗俗无理!
你看,你以为他人没有正确看待你,其实是你没有正确看待自己。
所以,想让他人正确看待你,就应该先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timg.jpeg我曾在之前的推文《各大媒体吹爆易烊千玺:拥有自我的人,成功不是巧合》中提到:自我认知,是一种十分重要,但多数人都没有的能力。
而拥有自我认识前提,就在于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具体而言,就是要学会分清“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
现在,拿出一张白纸,列出让你自豪的、不堪回首的、喜欢做的、不喜欢做的事,以及你一直想要达成的目标。每一种都不论巨细,越多越好。
然后,写下每件事情让你欢喜或厌恶的原因。不要只写一个,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尽量写下所有的原因。
完成这个步骤后,你就能很容易地区分“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了——两种自己,做事动机完全不同:
例如,同样是想给妈妈买件新衣服,“真正自己”的动机,可能会是“希望她穿的暖和些”、“想用自己赚的钱让她享福”……完全不求反馈。
而“他人眼中的自己”,动机则会类似 “希望妈妈能觉得我是好儿子”、“希望妈妈穿出去能让人羡慕”……充满了对反馈的期待。
不难看出,相对于“真正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更加依赖客观的反馈,这会使他很难获得满足感。
而且,由于反馈的主体并不固定,给到的反馈无法保持一致,“他人眼中的自己”还常常会陷入迷茫。
所以,如果过度关注“他人眼中的自己”,而忽略“真正的自己”,就会陷入负面认知,导致他人也会负面地看待自己,进而开始互相负面认知的恶性循环。
只有跳出“他人眼中的自己”,更多关注“真实的自己”,才能打破这个死循环,让人生开始变得积极!
只要遇事就做一次这样的分析,长此以往,你就能熟练区分“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进而可以选择去重视哪个自己。
timg (1).jpeg当然,想要拥有完整的自我认知,能够分清“真正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划定“自我边界”。
至于如何划定,我会在以后的推文中详解,但就摆脱他人眼光而言,能用以上方法分清“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就已足够。
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守住这个“真正的自己”。
努力委屈自己活在别人眼里,可要每个人的眼睛不同,无论你如何委屈,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更何况,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灵魂,为了能把自己塞入别人的眼睛,而摒弃大部分的自己,甚至是真正的自己,真的值得么?
我是李谊,一个成功走出抑郁症和原生家庭阴影的人
我成立了抑郁症和原生家庭受害者互助群
关注我的公众号即可加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