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得到專欄 自我發展心理學14 對自已的應該思維:為什麼我無法接納自已的情緒
- 應該思維是對自我的"暴政",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
- 幾乎所有關於自我的煩惱背後,都有一個"應該自我"存在。"現實的自我"跟"應該的自我"有差距時,人就會想"這是不是我有問題"。但是,沒有什麼是應該的,我們關於自已應該怎麼樣的假設,也許本身就是偏見。
- 我們當然需要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已,但我們要搞清的是,這個更好的標準來自那裡。它來自你的內心,還是來自外在的設定?
- "自然的努力"是怎麼樣的? - 他們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事情上,他們只想把事情做成。這時候,努力是一種自主自發的狀態,是創造活動產生的副產品。
- "應該要努力"是怎麼樣的?- 他會想,"雖然我也不知道自已要做什麼,可是即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頭懸梁錐刺股這件事我也會啊。" 於是他開始遵照內心應該的規則行事。他讀書、聽講座、學習,可是他心裡並沒有特別想做成的事。只想要努力這種狀態本身,因為"努力總是對的"。應該要努力不是自發的行動,而是對自發的一種模仿。
- 應該思維的本質是模仿。我們心裡有太多的"應該"在告訴我們怎麼做, 這些應該思維變成了我們對自已情感的限制,並最終取代了我們真實的情感表達。這就是自我應該思維最大的問題,它是用社會規則、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習俗,代替了我們自發的行動。
- 即然別人覺得那樣做是對的,那我就應該那樣做。即然別人期待我這樣,那我就應該像別人期待的這樣做。
- 從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狀態,到追求努力的感覺,努力逐漸變成了對努力的模仿。這就是應該思維脅迫下的自我,和自然狀態下的自我的區別。
- 應該思維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情感和生活,更會影響我們的思維,造成思維上的非黑即白。一但我們用想理化的規則來限定我們自已,判定我們自已,我們的思維變得僵固了,我們就很難容忍自已感受中和規則不同的部份。我們會扭曲自已的情感,以讓它符合"應該"的要求。應該思維不僅防礙了我們真實的情感表達,還固化了我們的思維。
- 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這些想理的自我,並不是來自於我們真實的自我經驗,而是由很多"我應該很努力"、"我應該談戀愛"、這類的規則推起來的。
- 找回我們的感覺。畢竟,感覺雖然很模糊,但是它是我們真實的東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