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一句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深入,上一章说有善的标准就会有不善与善的斗争。同样的,有了贤与不贤的标准就会有其二元对立的斗争。
如果都崇尚某一种贤的行为,贤的表象,人们就会为了这个地位来来回回的争斗。
就好像古代的帝王,自己家人都要争的你死我活。又好像现在的三好学生,获得的孩子要承受人们期待的压力,而没获得的则会怀疑自己的品行。
又好像如今的排名制度,人们为了争夺第一名,宁可放弃对自己天赋才能的发展,也要取得这个名次。甚至有说除了第一名有价值,而其他的都没有价值,都是陪练的言论。
所以人们对贤能的崇尚,非但没有把内心的贤德发展出来,反而压抑了每个人都有的贤德。
后面一句又继续延伸,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在商业价值来看,物以稀为贵。可是越是稀少的事物对人类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
比如空气,每个人都需要,而且到处都是,一但没了空气,不出几分钟这身肉体就运转不下去了。如此可见空气的珍贵。
然而空气的珍贵却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中被忽略了。
直到现在,空气的污染,其稀有性的出现才让人们意识到它的价值。
因为空气到处都是,所以又有谁会对空气生气盗窃之心呢?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空气继续稀有,有的人会不会为了活命而去盗取拥有空气的人呢?
所以人类把一些东西炒作的很有价值的时候,其实也间接的激发了人类的盗窃之心。
就比如以前的绿松石,最开始的时候价格并不高,后来被市场炒作,价格又高了,于是市面上就出现了很多假貌的绿松石。
然而在绿松石没那么名贵的时候,人们对其视而不见,随手装饰罢了。
所以不贵难得之货,就不会激发人们的贪心,贪心的来源是匮乏感。若能常常认识到自性的宝贵,生命的宝贵,生命的无处不在,那人的心里又怎么会有匮乏感呢?
所以匮乏并不是人的真相,富足才是。
只是人后天的思想,创造了匮乏的信念,并用实际的行动来支持这个信念,所以才在这个世界创造出了贫穷,创造出了可怜。
第二句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让心更加空旷,让肚子充满能量,减少四处乱放的意志,使得身体骨骼健康牢固。
其实这不仅仅是圣人治理世间的道理,同样也是圣人治理自己的道理。
圣人用虚心实腹,让自己的心性上更加宽广,腹部掌管了情绪,也是生命力的所在,所以当腹部充实时,生命力就会旺盛,生命力旺盛,再加上心胸宽广。那么在心理上,能量上,圣人是健康的。
当然现在的大多数情况是心实腑虚。
心实的话就是心胸未开,心里有很多心结。心结多了,对爱的感知就薄弱了,人就不快乐了。腹部能量不足,生命力不活跃,创造力就表达不出来,而且当腹部能充足时,人是容易快乐的,念头也很少。
对于志向而言,现今大多数情况是向外乱放的,今天跑到这里了,明天跑到那里了,所以对当下是失去链接的。
上一秒在过去,下一秒又跑到未来了,忧心仲仲的。
所以当心志如猿猴般乱跑的时候,人的骨气就会衰弱了。
所以圣人的治理是使得自己与人们心理上健康,身体上健康。能够安安心心的活在当下,与真我保持同频。
第四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知是知见的意思,知见是指建立在无常的现象上的知识,这些知识与真理不同,真理会让人自由,让人觉受到开阔,而知见则让人混乱,心无所安。
所以如果人们觉悟了真理,心中常常满足,那么心智的活动就会受到正向的使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比如一个科学家,如果他不快乐,心里不满足,那么就会用自己的心智发展出来满足其贪欲的事物。这个时候就会给自己给社会造成负向的影响。
如果反之,一个快乐的科学家,就会用他的知识来造福人们,而不会用知识去发展武器彼此伤害了。
他可能会发明很多方便人们的工具,带给人们更多快乐和美的事物。
这样,当每个人心中都平安,都满足,都快乐的时候,当然不是因为外物,而且人们能自由的满足,自由的平安,无条件的那种。那这个世界就会创造出平安,美,满足的事物。这样,人们都归于本真,那还有什么是治理不好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