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还真有几分道理,今天翻看《道德经》的第三章,又读出了心的意境:“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其中第二段描述圣人之治的解释如下: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一直柔韧,体魄强健。常使民众没有伪诈心智,没有 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我反复读了几遍这段话的解释,发现对我自己目前的工作帮助意义很大,应该说对各方面帮助都很大,其实管理不分大小,最小的就是自我,最大的就是国家层面,所以对自己,家庭,朋友,团队,企业,社会国家各个方面都需要具备管理方面的哲学智慧,这也就是古人崇尚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悟性,不断进化自己的感受,所以至今为止我对稻盛和夫这位日本老先生的哲学观点一直都非常推崇,他认为我们就是要不断修炼自己的灵魂,让我们离开的时候比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要高尚那么一点。其实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天下的“道”其实都是相同的,作为管理者来说,管理自我就是要洞察心性,管理别人其实就是要以人为本。
这里就体现了管理的这种哲学思维,这里说到的境界:让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其实 真正高境界水平的管理还是让人萌发自我意识,人有这种成长的自性,但是被生活和工作当中很多的无奈给压制了,很多的管理不顾及人的感受,直接的通过命令和要求去执行,如果天下的管理真的这么好做,那么还需要管理者干什么?管理者不就是不断的通过对人心性的调整,让每个人的自性得以萌发生长,自强不息的找寻活着的意义吗?每个工作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心性的成熟,工作不能做好的背后是心性的缺陷,这一点如果看不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忽略对人心性的培养,没有了人心性的关照,那么我们管理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段话常常被人误解的地方在于第一是“无为”,其次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一句我想前面已经解释了,第二句就是误会的更加深刻,无知无欲不就是所谓的“愚民”吗?其实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即是结果的需要 ,也是人性的需求,管理最终要求的是简单快乐,让人专注于一件事情高效率的完成,这个就是幸福和快乐,真正的管理者承担的压力挑战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说让被管理的人还需要想很多的东西,甚至有更多的伪诈的“非分之想”,那么这样的管理也是失败的管理,管理就是要全面细致周到,从而让执行更加的简单快乐,正所谓“大道至简”。
文中解释的“无知无欲”说成是伪诈心智,争盗的欲念,其实我本人还是不是特别赞同,当然我承认仅仅是个人主观的感受,这个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当中其实可以理解,正因为是动乱年代,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才会有“智和欲”的概念,如果政治平稳正常,这种想法自然就不会存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伪诈也不是争盗的欲念,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这也符合道家的物极必反的说法。
总之管理的本质都是提升心性和认知,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不要狭隘的认为管理就是管人,其实人生来就是一个管理者,而直到我们死去其实都在处理着管理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就是有些人能通过管理达到自我觉醒修炼心性,也能帮助周围的人找寻到活着的意义,而有的人这一辈子都没有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网友评论